阿里擬延遲港上市外媒:與解放軍壓境有關

阿里擬延遲港上市
外媒:與解放軍壓境有關

【本報訊】港府與中央鐵腕整治香港平民的姿態,嚇走投資者和公司,盛傳中資巨企阿里巴巴對香港局勢也投下不信任的一票,對來港上市的計劃作重新考慮。外媒引述消息指出,這變化與解放軍集結香港邊境等因素有關。香港的IPO寒冬掩殺而至,早前已有百威亞太等巨企放棄在港IPO,港交所(388)數據顯示,港股7月的IPO集資額按年暴跌87.8%至144.04億元,投行人士對下半年本港新股市場抱持觀望態度。
記者:余秉峰

去年港股設立「同股不同權」上市制度,今年5月傳出阿里來港作第二上市,擬集資200億美元,由花旗和摩根大通等負責保薦工作等。阿里今年7月15日股東會上推動把每股普通股「1拆8」,被外界視為香港上市鋪路之舉。

不過,《紐約郵報》引述消息報道,雖然阿里巴巴上周仍以9月來港上市為目標,但見機場因應香港近日示威停飛兩天,加上解放軍於香港邊境集結,以致要重新考慮計劃,延遲來港上市。阿里巴巴發言人拒絕就有關消息置評。

市傳阿里巴巴來港上市計劃有變卦,圖為董事局主席馬雲。

政治亂局嚇跑來港IPO巨企

阿里並非唯一被傳擱置來港上市的企業,《彭博》引述一位資深銀行家透露,原有一家公司擬來港進行IPO,涉資5億美元,最近基於香港政局等原因,取消有關的初步準備工作,轉而尋求赴美上市;另一位銀行家表示,至少有兩家擬進行IPO的公司有同樣考慮,將取決於市況以及香港亂局能否平息來作最終決定,這兩宗潛在IPO合共涉資約10億美元。

翻查資料,有兩間巨企先後在6月和7月臨門「撻Q」,在最後關頭放棄在港IPO。亞太區最大物流地產平台ESR是其中一間,它的集資額高達90.83億至97.56億元,其時已完成公開招股,卻選擇「鑑於當前的市況」而放棄上市計劃。另一間是問鼎「集資王」的百威亞太,集資規模在649.35億至762.99億元之間,在確定上市價前夕,突然宣佈取消上市,表明在現階段不會繼續IPO活動。市傳原因是百威與投行就調低招股價未能達成共識。

統計在2017年及2018年,7月都是港股IPO的旺季,分別有29和34家新增上市公司。但今年7月,新增上市公司只得16家,按年驟減52.9%。IPO集資額指標更為嚴峻,今年7月為144.04億元,較去年同期1,179.42億元劇降87.8%。有保薦人向本報指,一宗主板IPO的保薦費用通常是500萬元以上,惟淡風約在一個月已吹向業界,「目前保薦費用是400萬元有找,但很多企業意向還是轉在新加坡上市。」

有投行界人士向本報坦言,早兩日的機場衝突,令國際投資者的憂慮急速升溫,「甚至會覺得(香港)形勢比當年泰國更差」,相信未遞表的企業或會放慢手腳處理或暫停IPO,他對下半年本港IPO市場持觀望態度,認為政府一日未能解決現時困境,中、大型IPO均難以推進,投行及上市客戶都不願冒任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