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 結 - 林道群

團 結 - 林道群

昨晚才補看《凜冬烈火》(Winter on Fire),今天一早返工路上,竟看到紀錄片導演寫給香港人的信。導演Evgeny Afineevsky信中特別強調的一句話,在我看來尤其心有戚戚焉,好像他人就在香港現場,看見了赤鱲角機場衝突後示威者的挫折,他說:「希望你們能堅強和團結!我在『烏克蘭基輔』獨立廣場學到一樣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團結──不論是年輕人和長者、富有的人和窮人,還是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國籍的人。」

團結,對,團結工會的團結,團結─批評─團結的團結,團結起來到明天的團結,同樣是毛澤東很有名的文章《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團結。只是香港人好像不太習慣說「團結」,人們說的更具體更實際,不割席不篤灰不指責,這句從一開始就成了運動的口號,時至今日,在警察的野蠻暴行之中,在各種氣急敗壞的文攻武嚇撕裂之下,依然是一種同情和激勵。雖然有時候演化成「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分散了目標,也分散了力量。《凜冬烈火》導演好像都看出來了,他說我們更加需要一種正能量,更加需要團結的力量。「三不」不如一團,甚至不如「三八」。

什麼「三八」?延安時期大陸軍隊在長期戰爭中宣揚的「三八」作風,據說是毛澤東概括出來的三句話: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擅於看風使舵的林彪同志,把它概括為更精簡的八個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我小時候在內地唸小學,雖然不甚了了,但教室裏裏外外,運動場上上下下,到處都刷着這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標語。小學中學生隨口喊的毛語錄,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一直不求甚解,後來在香港也就忘了。團結我們都知道,但為什麼要「緊張」呢?

好事之徒闡釋說,從這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緊張,可看出毛澤東懂《孫子兵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云云。不過,時刻保持緊張不懈怠,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擊,的確是毛時代中國的備戰思想,這樣一句抗日軍校的校訓,後來幾十年成了全國中小學的校訓。

要時刻保持警惕的「緊張」狀態,一旦鬆懈就會失敗──這幾個字還沒寫完,我看報紙,機場的學生道歉說對不起,因為我們太害怕,太緊張,所以衝動了。「團結,緊張」,後面還有的是「嚴肅,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