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
這六十多天我們看的負面新聞,可能是過去兩年的總和,由香港望去世界,其實這十年的國際新聞,令人洩氣的更多。2008年雷曼兄弟瓦解,觸發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歐洲國家經濟崩盤。地緣政治更加紛亂,2011年阿拉伯之春開始化為烏有,內戰由利比亞打到也門,然後到敍利亞。2014年中共在南海建機場,在爭議的島礁駐軍,俄國正式吞併克里米亞,然後伊斯蘭國橫空出世,實施恐怖統治,西非邪惡的伊斯蘭教派「博科哈拉」進行大屠殺。然後歐洲出現恐襲,《查理週刊》遭恐怖分子亂槍數射。英國出現脫歐大混亂,老牌民主國家面臨民粹衝擊。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在2019年爆發了長達兩個月的街頭流血抗爭,香港人上街捍衞自由,至今未知結局。這十年來世界的亂局,歸根結底,共同原因是政治人物領導無方,他們無法正確處理政治及經濟問題,令危機不斷擴大。
今天介紹美國《外交政策》總編輯Jonathan Tepperman的作品《The Fix: How Nations Survive and Thrive in a World in Decline》,中文版名字叫《國家為什麼會成功》。
衰退中的成功
在負聞不絕的世代,作者找出了「正面」案例,分析為何有些國家可以排除萬難取得成功,我們熟悉的南韓,在1950年韓戰前後三年間,首爾一百五十萬人口只剩下二十萬人,韓國人囗死了十分一,基礎設施盡毀,半數房舍被夷為平地。1961年韓國比玻利維亞、伊拉克及加納還要窮,今天是世界第七大出口國,GDP全球排十三,人均財富超過意大利及新西蘭!南韓的奇蹟,是自1963年以來持續五十多年經濟成長,每年增長百分之七以上。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印尼,在九十年代走向民主化後,成功應對極端伊斯蘭運動,還有盧旺達這個悲慘國家,經歷九十年代圖西族及胡圖族的種族大屠殺,之後竟然可以重新站起來,重建國家。九一一之後當上紐約市長的彭博,能夠在巨大危機下開展改革,用權宜之計提升紐約反恐及安全,避開聯邦政府的干擾、黨派政治,靠自己力量保衞自己。
冒險務實兼備
作者研究的緣起,是全球動盪不安,伊斯蘭國猖狂、貧富懸殊、政治功能失調、制度性衰變、新興市場恐慌,全球顯然都在走下坡,為何有些國家、城市仍不斷成長。他們成功之道可以仿效嗎?他歸納出幾點教訓,可以作為參考,當中三點是關鍵。
一)另類思考方式威力大:信奉實用主義(Pragmatism),作者引用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名言:「愚昧的堅持,是心胸狹隘者揮之不去的心魔,只有那些目光如豆的政客、哲人與教士才會將它奉為聖旨」。實用主義就是放開心胸尋找解決辦法,不理黨派、部族、門閥、習俗的阻撓。
二)擁抱極端:即死到臨頭,形勢危急時,勇於迎接挑戰才能展現創意、勇氣及決心,危機帶來將劣勢轉為優勢,重寫規則的大好良機,如紐約市長彭博、南韓總統金大中、巴西總統盧拉等人的改革,都是從應對危機中突圍而出。
三)人人有點滿意:成功的領導都懂得妥協,盧旺達種族滅絕後保羅卡加梅上台,他可以為圖西族同胞出口氣,向胡圖族人報復,但他自我節制倡導大和解,迫使自己友圖西族人一起作出痛苦的犧牲。
這些道理很多人明白,但知易行難,受制於黨派政治、意識形態或個人性格,無法分辦甚麼是好的解決方案,作者認為歸根結底,是領導人沒有開放心胸,從其他地方引進策略,並以勇氣及毅力去冒政治風險。有人認為大家是否要求太高,但作為領導人,這其實是他們應做的事。看到這六十多天香港及中共決策者的不作為,任由局勢惡化,實在枉稱為領導。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