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語】馬騮.衣車.眾生 印度暖男的密集哲學

【藝術人語】馬騮.衣車.眾生 印度暖男的密集哲學

【藝術人語】
在Art Basel不時見到印度當代藝術家N. S. Harsha的作品,他喜歡用藝術講人生哲學,常以猴子為創作圖騰,這次在荃灣CHAT六廠舉辦香港首個個展,便做了一個偌大的裝置《Tamasha》,猴子自在地攀爬竹棚。終於有機會見到藝術家本尊,跟他共晉午餐,我好奇他跟猴子的關係。

「快樂不是目的地,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Happiness is not a destination, it is a method of life.)
──N. S. Harsha

「印度灰葉猴是我們生活的日常,和我們像鄰居般和平共處。每星期到超市購物時都會為牠們準備一點食物,牠們餓了便會在我們的屋頂跳來跳去,我們就分牠們一點吃的,晚點牠們就一家打道回府。」在印度南部邁索爾(Mysuru)出生與長大的N. S. Harsha和顏悅色地描述,就像訴說朋友近況。我跟他說香港城市的猴患肆虐,不少靠山的居民甚至被野猴闖入廚房偷食物,金山郊野公園的猴子更會搶劫遊人手袋找食物,我朋友試過被猴子抓傷入院,他聳聳肩露出一個無奈的表情。

「急劇城市化之下,我們應該思考人類與環境的共生狀態。」N. S. Harsha接着說。不斷剝奪天然資源,再把動物逼瘋的是人類嗎?然後反過來要鎮壓所謂「反叛」的牠們,因為牠們破壞和諧。

母親紗裳上 繪胎兒奇妙

生於1969年的N. S. Harsha首次在香港舉行首個大型個展「逍遙相聚」(Gathering Delights),一次過把他廿多年藝術生涯中超過20件作品呈現,涵蓋油畫、雕塑及參與式作品。他擅長以布料和織布機作為創作物料和主題,滲進個人記憶和經驗,寓意人類活動與世界,以至宇宙相互交織的共生狀態。

在印度當代藝術家當中,我覺得N. S. Harsha是最有意思的一位,他是觀察入微的暖男,不時以其專屬的微型密集式的繪畫技巧,將日常所見入畫,非常有味道的繪出人生百態,包括他家鄉邁索爾急劇發展嚴重影響農業生態的現況。記得在日本看過他曾花兩年畫了三幅作品,由人出生到死亡的人間縮影,透過藝術洞悉生命。

他最初期的作品,是在一幅紗麗(Sari,以印度絲綢製造,是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婦女的一種傳統服裝)上,繪上胎兒的畫作,那紗麗正是N. S. Harsha媽媽懷上他時穿過的,他希望以「重生」的意象帶出生命的奇妙。

策展人CHAT六廠聯席總監高橋瑞木和N. S. Harsha認識多年,指邁索爾自十六世紀起是邁索爾帝國的首都,一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為止,集傳統美學和嶄新意念於一城,其文化多樣性為N. S. Harsha提供不絕的創作靈感。此外,紡織是印度的重要文化產物,由英國帝制統治前全球紡織生產的成功,以及至沿用紡車「charkha」作為脫離英國統治的印度獨立象徵,都反映着印度的過去與現在。

193台衣車 織聯合國旗

在一個本土歷史建築看N. S. Harsha的作品頗有趣,最震撼我的是大型藝術裝置《國家》,N. S. Harsha找來193台舊款的腳踏式衣車,正在縫紉的布塊是聯合國成員國的國旗。「我想透過縫紉機表達現代工業化和勞工議題。」走進另一個房間,N. S. Harsha希望邀請觀眾參與他思考人生的作品《凝望天空的人》。鏡面天花反射出地面畫上密密麻麻抬頭望向天空的人臉,當參觀者置身其中望向天花時,就成為作品的一部份。

在邁索爾生活及工作的N. S. Harsha,自言受傳統和國際多元化的視覺語言啟發,自小也受日本漫畫影響,他畫傳統的印度油畫、西方現代油畫、圖像小說及日本漫畫。他的作品曾於多家國際級美術館、雙年展及三年展展出。

高橋瑞木還特意請來同樣來自印度的有機農場Krac-A-Dawn的創辦人。他們是當地第一批有機農場共同創辦人,農場座落於印度南部的努古河畔。他們以有理念的農耕探索大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和互動,這次更會透過在港合辦的社區項目,鼓勵大眾思考自然引發創意的可能性。

《國家》
找來193台舊款腳踏式縫紉機創作,正在縫紉的布塊是聯合國成員國的國旗。
椎木靜寧攝、
森美術館提供

《Tamasha》
在印度南部邁索爾出生與長大的N. S. Harsha於2013年創作的裝置,呈現印度灰葉猴在竹棚上自在攀爬。

我曾於Art Basel看這張百猴圖,因而第一次認識N. S. Harsha這個名字,他畫了上百隻形態不同的印度灰葉猴,尾巴連結在一起。

《凝望天空的人》
鏡面天花反射地面畫滿抬頭望天的人臉,參觀者亦是作品的一部份。

N. S. Harsha喜歡用微型畫表達身份及環球化的議題,作品要慢慢欣賞和思考。

N. S. Harsha︰逍遙相聚

日期:即日至11月3日(逢周二休館) 
時間:11am至7pm
地點:南豐紗廠CHAT六廠及紗廠坊(荃灣白田壩街45號)  
免費入場

採訪、攝影:鄭天儀
(部份圖片由CHAT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