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位90後朋友打算介紹張敏導演給我認識。「90年代專拍王晶電影嗰個張敏?」「係呀,你識佢?」綺夢喎,我這一代70後哪會不識,只是奇怪她竟當上導演了。(後來才發現,而那位90後不知道女神張敏是誰!)
見面當日,興奮莫名,準備好跟綺夢selfie放上fb呃like。約好在星光花園的攝製組銅像等,豈料坐在導演凳上的,竟是個黑黑實實的中佬。他自我介紹:「我叫張敏Aman!」心裏不禁大叫:「OMG!亞視嚟嘅喂?」這句經典對白,正正出自他執導的《賭俠1999》。如此反高潮,幸好我不是男人,否則要即場埋葬一整個星期的遐想,面部肌肉難免抽搐難看。我堆起笑容故作自然,他還是看穿了,笑道:「很多人都以為導演張敏是女演員張敏,周星馳都問過我。都係一個名啫。」
一個名字何其重要,足以代表一個時代。香港影圈曾經風光一時,被譽為東方荷李活,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個個響噹噹。張敏何嘗不是其中一個齒輪,他最高紀錄一年執導八部電影,是現在香港一年都未必有的數量。大家都喜歡集體回憶,懷念着電影圈的輝煌,更惦記着風平浪靜國泰民安的香港。
撰文:簡力斯
攝影:黃雲慶
七日拍成《偉哥的故事》
張敏每次遇到新朋友,都不厭其煩講一次「世上的另一個我」的故事,或許只是聽者不厭而已。他與女神張敏都是王晶愛將,一導一演。「我當副導演時,她已經是當紅女星,所以我叫她家姐。」有次慶功,女張敏捉着男張敏說被記者誤會她當了導演,硬要罰他三杯,骨碌骨碌把三杯酒倒進胃裏之後,他便呼呼入睡了。「與周星馳合作拍《鹿鼎記》時,晶哥介紹我給星爺認識,他第一句就問點解叫張敏,我話家人改嘅,唔係我話事。其實大陸很多人都叫張敏。」
兩個張敏走着有交匯點的兩條線。Aman 18歲加入無綫做剪片,六、七年後過檔亞視當宣傳部導演,初試啼聲拍了一段講風水的宣傳短片,賴布衣大鬥神算子,噱頭十足。前途無限,秘撈惹禍。當時卡拉OK大行其道,個個都爭着咪唱「若是問我可否將所想的封鎖,就像問我絲巾可否包一堆火……」現在譚校長的情形Na Na Na Na Na,大家都知。那些年行內一窩蜂拍MTV,有人找Aman為飛圖、星光等操刀,酬勞難以抗拒。「拍一首歌有2,000元,一日拍三首已經是亞視一個月人工,我最高紀錄一日拍五首。經常秘撈,公司唔高興,咁就失業了。」塞翁失馬,他去了邵氏為兩隻卡拉OK碟剪片,六嬸方逸華十分滿意,問他:「細路,想做啲乜?」他即答:「我想學電影!」就這樣,六嬸引薦他給王晶當副導。「開心到不得了,王晶是大導演啊。我參與的第一部戲是劉德華演的《新哥傳奇》,我做第四副導演,不知實際工作,搬枱搬凳、清潔收拾,做甚麼都無所謂,總之要個機會。」
1997年Aman升為導演,他鏡頭之下,粒粒都係天王巨星。短短幾年,他成了最多產的喜劇導演之一,最厲害一年執導八部作品,是影圈輝煌時代的見證。但風光短暫,自從翻版出現,電影業就進入熊市狀態,不過那時總比現在任人免費下載,連翻版都壽終正寢好多了。「當年其實資源不多,300萬要拍出一部。我試過七日拍成《偉哥的故事》。怎做到?哈哈哈哈,拍不完要炒魷,頂硬上!」以為張瑛、白燕那個粵語長片時代才有七日鮮,原來港產片一直傳承這個秘技。「主角是黃秋生和曾志偉,他們只得幾天檔期。開拍前我閉關三日三夜,不斷度橋,每個細節都盤算好,拍攝時快狠準,不浪費一分一秒。」
發哥堅持真啫喱gel頭
Aman稱讚秋生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未埋位時,秋生會翻着巴金的《家》、《春》、《秋》,還說要改編成三級片。那個時代的演員,隨便說幾個名字,如今都是影帝級人馬。Aman最記得跟周潤發合作《賭城風雲II》,其中一場戲講發哥誤將食剩的啫喱當成定型啫喱去gel頭,本來過鏡交代便算,發哥堅持要真拍。「我即刻叫工作人員去買定型啫喱,發哥高呼:『咪住咪住!』他說要跟足劇情,要買食用啫喱,把真啫喱塗在頭上才能拍出效果。」
以前有個編輯以笑話來教一位經常寫錯字的同事:報道的「道」字下面沒有「寸」,因為當傳媒要謙遜;導演的「導」字有「寸」,好易明咯,你有冇見過唔寸嘅導演?Aman從不覺得自己寸,只曾一次大鬧攝影師「食屎」。當時正在賭船取景,他們獲准拍攝雷達半小時,埋位時攝影師玩失蹤,原來去了拍一些不急切的鏡頭,Aman火上心頭,大嗌:「叫佢跳海啦!」他現在說:「事後我向他道歉,當時只因太焦急,那個鏡頭好緊要。現在不會發咁大脾氣,做導演壓力大,要向很多人交代。例如在天台拍攝,工作人員在邊緣位置走來走去,我都很驚,不斷叫他們小心電線、咪行咁出。他們的安全,我要負上100%的責任。」
他當副導演時,親眼目睹一位武師因為威吔斷裂,從二、三樓高處直摔下來,背脊落地,那一刻大家都不敢動他,怕亂動會令他更傷。「我立即叫停那一場戲,安排醫療,這是正常不過的反應,但後來卻有人罵我浪費時間,影響拍攝進度!就算今日當上導演,我的做法都不會變,先懂得保障手足,才會有人幫你工作。」出色的導演必須具備八面玲瓏的公關技巧,周旋於老闆、演員以至整個團隊之間。大家敬業樂業,兄弟爬山,導演不是大晒。放下身段才能做出好作品,如果某些權貴懂得此理,就天下太平了。
一支煙時間度橋𠱁掂劉華
Aman的電影生涯,逸聞足可寫成一本文集。當年他是《黑馬王子》執行導演,王晶是導演。有天開工,手足打好燈做好準備,劉德華亦已化好妝等埋位,晶哥卻遲遲未見人。為省時間,Aman跟華仔提議開始拍攝,華仔打量了他一下,問:「你係邊位?」Aman答是執行導演,華仔表明晶哥未到他不埋位,如果晶哥不到,他索性收工。「晶哥未到演員不拍,我豈不是好廢?」他出去吸一支煙,回一回魂,度了一條絕世好橋。「我跟華仔說:不如你當導演,我當你的副導,一切你話晒事。華仔答應了。於是大夥兒開始拍攝,我幫手調動機器、安排走位。華仔見有太多工作要處理,他又要不時補妝,分身不暇,終於拋出一句:『你咁多意見,不如你拍啦!』正中下懷,我即刻繼續拍攝。」一支煙時間換取思考空間,難題迎刃而解。他明白華仔無非想拍出理想效果,並非針對他。前年他們再度合作《追龍》老友鬼鬼,他認為這些年華仔演技大躍進,舉手投足盡是影帝風範。
香港電影近年正在吊鹽水,出品少之又少,大陸亦因逃稅風暴,由百花齊放變成寸草不生。Aman毅然在這個時勢與「決世影業」合作開設張敏導演工作室,他不諱言想拍更多類型電影,8,000萬或800萬製作都可拍出好戲,反正槍林彈雨的大場面,隨時不及現實驚嚇,倒不如創意取勝。Aman拍喜劇手到拿來,今日他卻想拍喊戲,觸動人心,從中帶出希望。他形容自己是筆下角色「化骨龍」,草根人物,寫實兼貼地,故事笑中有淚。現今香港烽煙四起,每天新聞都充斥淚水,何時才等到化骨龍的喜劇結局?
《Once Upon a Time in Cannon Street》
「全場ready!」「Cam~」「Rolling!」「Sound~」「Speed!」
「Action!」
背景是1998年的銅鑼灣,鏡頭由總統戲院上方的上映告示開始,寫着:賭俠1999。鏡頭慢慢降回地面,景隆街上熙來攘往,主角從轉角的謝斐道走入鏡頭,行到戲院前,嗅到門口小販檔香氣撲鼻,於是上前看個究竟。白色底衫滲着汗的小販正用鐵網夾着吊片,以炭火煨着(導演為了懷舊而玩穿越,事實上這種煨魷魚檔十年前已絕迹)。主角湊了一陣熱鬧,繼而步進戲院大堂,駐足觀看電影海報,劉德華搭張家輝,頂級卡士。他看了一會便離去,但走了不遠又猶豫起來,終於折返,直往售票處。「我想要一張超等。」(是的,仍然有超等,堂座956個位,超等292個位,三年後重建,超等滅殺令,兩個院加起來不足容納500人)他腼腆地開口:「我……係呢部戲嘅執行導演。」眼神暗問可否免費入場,不是沒錢,只是想看看對方反應。售票員一臉狐疑:「你叫咩名?」「張敏。」售票員把經理叫來,經理看一看海報,然後向他說:「歡迎之至,請進場!」
下一幕,漆黑的戲院中,帶位員以電筒引路,把他帶到一個座位。他安坐下來,腳伸前,頭仰後,以最舒適的姿勢欣賞電影。銀幕上演戲中戲,阿King劉華在遊樂場跟兒子玩得很開心,索爆的朱茵看在眼裏不是味兒,化骨龍張家輝在旁連珠炮發激勵妹妹:「你咪成日掛住個青面仔,一於飲杯忘情水,唱番首《我活得比你好》,日出時讓戀愛終結,睇下白頭佬幾時講你是我的女人,大家生番個笨小孩,咁咪你的名字佢的姓氏,咪愛是永恒囉,你總有一天等到佢!」戲院內傳出陣陣笑聲,他別過頭來環視其他觀眾,露出一個滿足的微笑。
「Cut!Good T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