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相見:「癌中之王」胰臟癌,如何化險為夷? - 潘冬平

肝膽相見:「癌中之王」胰臟癌,如何化險為夷? - 潘冬平

胰臟癌是香港的第六位癌症殺手,發病率正在年年上升。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癌症統計,2018年全球約有46萬宗胰臟癌,在所有癌症的發病率排第12位,同年大約有43萬人死於胰臟癌,也是第六位癌症殺手。如果比較死亡人數和發病人數,胰臟癌的死亡率是頭20位癌症之首,因此胰臟癌常被稱為「癌中之王」。

為何胰臟癌的死亡率這麼高呢?原因有三:第一,胰臟處於上腹部後方,早期胰臟癌症狀並不明顯,大部份患者確診時已屆中晚期。第二,胰臟所處位置解剖上,與兩條供應腹腔消化器官的主要動脈(腹腔動脈及上腸繫膜動脈)關係密切,腫瘤很容易入侵這些重要血管,以致腫瘤即使沒有轉移也不能手術切除。第三,胰臟癌的入侵性及轉移能力比很多癌症要高,兩至三厘米的腫瘤也可轉移至淋巴、腹腔、肝臟或其他器官。

如果不幸患上胰臟癌,要化險為夷的確不容易,但並非絕無可能。根據研究統計,早期胰臟癌(即腫瘤局限於胰臟)的五年存活率大約有35-40%,如能手術切除是有根治的可能性。但若腫瘤已轉移至附近淋巴,五年存活率下降至大約15%,至於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的病人,五年存活率更低於5%。因此,早期診斷和手術切除是提高生存機會的關鍵。

胰臟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吸煙、肥胖、酒精性慢性胰臟炎、糖尿病及直系親屬有胰臟癌家族史。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顯示胰臟癌篩查計劃有效增加病人的生存機率,但是對於高風險人士,每年定期身體檢查(包括上腹超聲波和胰臟癌血液指標Ca19.9)有助及早發現胰臟癌。筆者最近醫治過一位糖尿病患者,並沒有任何症狀,在常規血液檢查時發現Ca19.9水平提高,進一步影像檢查確診第一期胰臟癌,可以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

胰臟癌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上腹悶痛、黃膽(胰頭腫瘤壓迫阻塞膽管所致)、食欲不振或消瘦。很多病人發現上腹微痛時,誤以為是胃痛而自行服食胃藥,亦可能在照胃鏡後,發現有輕微胃炎而當作胃病處理,以致病情延誤了數星期甚至數個月,腫瘤已由早期進展至中晚期。一般如果上腹痛持續超過兩星期,除了胃鏡檢查,也應照超聲波或更精確的電腦掃描,以檢查肝膽胰是否有腫瘤。至於黃皮膚的中國人,黃膽會較難察覺,因為患者皮膚變黃未必明顯。阻塞性黃膽的早期症狀是小便顏色變深像茶色,可惜病人多不知其嚴重性,或誤以為只是飲水不夠而掉以輕心。如果能夠及早注意早期胰臟癌的蛛絲馬迹,立即進行適當影像檢查,可大大增加早期胰臟癌的病發率及生存率。

早期胰臟癌,手術切除再加術後輔助化療是最佳的治療。胰臟腫瘤切除是比較複雜及高風險的手術,幸而過去十年外科技術的進步已經令手術安全性大大提高。除了手術的進步,也有一些新的化療方案為胰臟癌治療帶來曙光。最近一個臨床隨機研究顯示,混合三種化療藥的新輔助化療方案FOLFIRINOX,比較傳統的單一化療藥方案(Gemcitabine),能改善病人的中位生存時間,由35個月增加至54個月,而且腫瘤復發率也明顯減少。

通過公眾教育令病人對於胰臟癌有所警覺和及早診治,加上不斷進步的治療方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把胰臟癌「癌中之王」這個惡名除去。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lcf.org/
潘冬平教授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