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炎炎夏日雖然會常出汗,但經常大汗淋漓,加上有易攰甚至心悸等不適,小心是患上夏虛症。中醫師表示,陽氣不足或氣陰兩虛體質的人,最易出現夏虛症,年輕人都可以中招,病因多數與都市人生活習慣有關,例如捱夜、嗜生冷飲食及思慮過多。進食可提升正氣的食物及配合改善食療,加上適當運動及接觸陽光,有助趕走虛證症狀。
記者:梁麗兒
註冊中醫師許素宜表示,夏虛症是指夏天出現的虛證。在中醫學說,夏天屬火,與心對應,由於「汗為心之液」,當人在炎夏大量出汗,便有可能損耗心氣,令心氣不足,引致種種夏虛症的症狀,包括易攰、心神不安、瞓極唔夠、頭暈、心悸、胸悶,甚至出汗更多,令身體狀況虛上加虛。
陽氣不足 易攰怕凍
夏虛症一般是中老年人患上,但隨着港人生活模式改變,後生仔如20、30歲都會患上。許指有兩大類體質人士較易出現症狀,包括陽氣不足的人,即有易攰、怕凍、無精神等症狀,患者多嗜生冷飲食、食無定時或經常暴飲暴食,損傷脾胃,由於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換言之,脾胃差,氣血就會差。工作過度疲勞、先天因素都可導致陽氣不足問題。氣陰兩虛是指人的氣不足及有陰虛情況,通常會有經常口乾、夜晚容易出汗的問題,多見於長期捱夜、精神壓力大、思慮多及失眠人士身上。
夏虛症若忽視,傷了身體的正氣,加上日常生活習慣差,如愛吹冷氣、喝凍飲,一旦受寒,會增加患感冒、咳嗽不停等風險。許指當寒氣往下走,更加劇下半身痛症,如經痛或腰膝疼痛。臨床上治療夏虛症要視乎各證型,例如陽氣不足人士,治療以補中益氣及斂汗為主,常用藥方包括補中益氣湯。氣陰兩虛人士,會用滋陰斂汗的治療方法,包括天王補心丹等藥方、或五味子、杞子等中藥。
提升正氣有助改善夏虛症情況,包括在炎夏吃一些平性或可提升正氣、平衡暑氣的食材,例如紅豆、生薏仁、番茄及蓮藕等。中藥則包括山藥、蓮子、黃芪、茯苓、沙參及玉竹等。中醫會提倡在夏天吃粥,因為粥可生津止渴、清涼解暑,有助補養身體,推介綠豆粥可清暑、健脾及解毒,大蒜、生薑等材料都是好選擇。
宜少捱夜 節制飲食
生活習慣方面,充足睡眠及減少捱夜,可改善氣陰兩虛情況,從而趕走夏虛症。許建議要適當曬太陽,接觸陽光,可幫助身體吸收陽氣;可於早上9時前或下午4、5點左右,抱着舒暢的心情,到戶外散步或慢跑,接觸陽光之餘,也有助排走身體的寒氣和濕氣。另外,有夏虛症人士要避免長期在室內涼冷氣及要節制飲食,少喝冷飲為妙。
許推介夏虛症人士可煲「玉竹五味飲」飲用,材料包括太子參、玉竹及五味子,有滋陰斂汗作用,適合陰虛出汗多人士,包括經常捱夜、心情易暴躁的人。至於中氣不足、容易出汗人士,包括面色蒼白、說話不夠氣的人,可烹調「三仁粥」當正餐吃,有助補中氣、健脾胃及止虛汗,材料包括花生、黑芝麻、核桃、糯米及白糖,當中糯米可補中氣、止虛汗,花生可健脾和胃、養血止血。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