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根廷政治,貝隆主義是中流砥柱也是變色龍。打從三度當選總統的貝隆(Juan Peron)在1946年提出其核心主張,貝隆主義者在12次沒被禁參選的總統選舉,足足贏了9次。
歷史學家孔特雷拉斯解釋,貝隆主義的三大原則:政治主權、經濟獨立和社會正義,都是非常廣泛的原則,令從藍領工人、工業資本家到軍隊內最民族主義的一群,都可以認同。
政治分析家法拉加指貝隆的政治目標是取得和保留權力,為此可隨時由左轉右,貝隆主義的強處,是了解和代表「阿根廷社會的複雜、含糊和矛盾」。在1990年代,貝隆主義總統梅內姆可以推行親自由市場政策,但到了同是貝隆主義的基什內爾和克里斯蒂娜夫婦上台,卻審時度勢改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
貝隆主義的廣泛吸引力,令它在經歷獨裁統治、貝隆在45年前逝世、1970年代極左與極右武裝衝突以至選舉失利,都屹立不倒。1973年,貝隆結束軍事政變後的18年流亡生涯回國時,宣稱「所有阿根廷人都是貝隆主義者」。馬克里這次競逐連任,也特別找中間偏右的貝隆主義參議員皮凱當競選拍檔。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