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90後學者挑戰建制大叔

兩90後學者挑戰建制大叔

【光復屯門】
【本報訊】民主精神隨着反送中運動遍地開花,早前成功以光復行動趕走大媽的屯門區,有高學歷街坊被感召而「be water」,在浸會大學教書的張可森自組地區組織,以關心區內事務、監察區議員表現為目標,也有大學研究員梁灝文矢志讓街坊覺醒,成為充權的公民,在抗爭的盛夏,不惜放棄修讀博士機會、延遲婚事,為運動出一分力;讀萬卷書,兩位90後走上議會路,冀趕走區內建制大叔,自己社區自己救。
記者:梁穎妍 陳嘉裕

本身是文化研究學者的張可森早前與街坊組成「屯結新墟」,考慮挑戰2000年開始任屯門新墟區議員的新社聯成員古漢強。25歲的張於浸大人文及哲學系碩士畢業後在母校任教,主力文化研究,他對作家董啟章的文化評論更在去年獲得香港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公開組優異獎。教學以外他亦涉足音樂,曾為樂隊ToNick歌曲填詞,閒時即使上連登,亦只在「體育台」出沒,上一個帖文是討論「朗豪坊爆谷好好食」,壓根兒與政治沾不上邊。

在大學任職研究員的梁灝文受學生勇敢上街鼓勵,決意落區。許頌明攝

7月初的光復屯門遊行,成功令區會通過取消屯公自娛區。

張可森:被街坊團結感動

張可森早前有意修讀博士學位,對屯門的深厚感情卻令他放棄進修機會,全心投入地區服務。上月初他與街坊舉行「光復屯公」遊行,作為糾察的張被街坊的團結感動, 「我企喺新墟麥當勞個位,聽住啲人由叫『香港加油』去到叫『屯門加油』,嗰下好感動,彷彿成個屯門嘅人都凝聚一齊,大家開始認同『我係屯門人』,嗰時我就思考可唔可以為屯門出一分力」。他認為地區積存已久的問題難靠一次遊行解決,「去到咁深入政策性嘅問題,唔係用遊行或者動員可以處理到,所以我覺得要由地區、區議會做起」。

眼見不少區議員因為缺乏競爭怠惰,張可森決定加入體制推動競爭,笑指落區一段時間已經「成功爭取」古漢強變得積極:「有競爭先有進步,即使11月未必做到啲咩,起碼令到佢(建制區議員)知道要聽居民意見,要回應市民、要見市民,呢個都係一大進步。」

眼見香港沉淪,讀書人不免反思讀了萬卷書有何用處?在大學任職研究員的梁灝文也毅然與未婚妻延遲婚期,投入地區工作,落戶出生、成長的田景,擬戰連任逾20年的工聯會李洪森。與張可森相反,政治、社運早在梁灝文心中萌芽,中七自發到非建制勞工組織實習,學士及研究生學位都選修社會學,「求學時期嘅專業係香港社會,研究社會運動、社區事務,學歷背景令我想為社區服務」,而促成他踏出政途第一步是傷感一幕,曾在大學及中學擔任講師及教師的他在反修例示威現場見到自己的學生勇敢上街,「講緊係初中生面孔」,令將近而立之年的他考慮自身條件,思前想後決意落區。

梁灝文:盼落區收窄撕裂

梁灝文形容社會已走入「撕裂3.0」,「經過兩個月已經冇咗中間(派)」,坦言在老年人佔過半的社區,一落區就被指罵「暴徒、搞亂香港」,極希望盡量收窄走向兩極的鴻溝,靠的是他口中有點老套的概念:溝通與深耕,他自言其社區願景是讓居民成為充權的公民,強調選舉團隊即使在選後只有兩個人留低,「(但)能夠服務社區嘅人就多咗兩個,冇人組織呢件事(落區),咪從來都會講唔知點樣有咩渠道」。梁灝文認為做區是要讓居民了解問題癥結,只要集眾人之力,共同行動,就是最大的成功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