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人情】上環老茶記半世紀父子檔 心機西多士濃香滑奶茶

【味‧人情】上環老茶記半世紀父子檔 心機西多士濃香滑奶茶

【味‧人情】
中上環一帶有不少老字號茶記,蘭芳園、勝香園、科記等,間間都鼎鼎大名,都是屹立好幾十年的老字號。但有一間在荷李活道的老茶記,卻一直寂寂無聞,上一代從60年代尾開始,做到現時下一代接手,都已經半世紀了,仍汲汲營營地服務當區的街坊,默默地堅守着老一輩的經營和煮食方式。

「1975年,我5歲,已經在店裏幫忙。小時候開始,爸媽已經是這樣炮製西多士,所以現在我亦這樣做。」年約50歲的老闆陳俊彬說。西多士畢竟只是平民美食,做法並不複雜,所以要好食,就要注重每個步驟的細節,而陳俊彬就是有種種的堅持。他堅持每一天親手切好每一片方包,厚度自訂,他認為,假如讓麵包廠先切好,空氣接觸了方包的表面,方包便會不夠軟熟,吃起來便會稍嫌乾硬,親手切也可以控制方包的厚度。「以前做西多士不會用花生醬。因為有些店沒有用厚身的麵包,才用醬料把麵包夾起來,看起來厚一點。」除了選方包有堅持,他的西多士不是整塊落油鑊炸,而是煎的,更是逐塊煎,慢慢煎至兩面金黃。

這塊半世紀做法始終如一的西多士,是陳俊彬從爸爸身上學來。可是,這塊西多士,卻沒有承載一個兒子要傳承爸爸心血的溫馨故事。

陳俊彬每日親手切方包,西多士夠厚身,而且只提供煉奶而不用糖漿,$25。

父子不和 接手仍被睇死

陳俊彬的爸爸陳木發,是潮州人,從內地來港後,一直做飲食業,曾經在不同的酒樓和咖啡室打工。直到60年代尾,才儲夠一筆錢,在摩羅下街的鐵皮檔經營咖啡室,只賣西多士、三文治和奶茶咖啡等數款食品。後來在附近轉過幾次檔口位置。至1993年,因為政府收回大牌檔牌照,才在荷李活道入舖經營。

雖然陳俊彬5歲已開始到舖頭幫忙,但約15歲時就離開,自己到外面闖一片天。「爸爸在街邊做生意出身,脾氣相當差,做錯一件小事,便被他不斷罵。他的口頭襌是,你走吧,不要回來。我便走給他看。」陳俊彬憶說。之後他做過很多工作,洗頭、跟車、印刷、地盤等。因為年少輕狂,不想上班便不上,錢花光就算,做人沒有方向,當時他一晚花光5,000元,臉不改容。差不多20年來每日如是,直至2005年,他35歲,失業了一陣子,媽媽勸他回舖頭幫忙,他才回家。

但一回去與父親共事,兩人的關係又像回到20年前一樣。「當時我爸爸大概70歲,舖頭生意差,人工給我不多,但他還是樣樣都看我不順眼。」時至今日,他語氣還是帶點不忿。

但父子共事不算維持很久,便因爸爸身體欠佳,餐廳順理成章交由陳俊彬接手。可是由於父子關係一直不佳,爸爸即使讓他接手,仍看不起兒子能做出成績。而這一切,都看在陳俊彬的太太王瑛眼裹,「當時我和老公沒有地方住,經濟條件不好,要依賴家人,老公有點自卑,變成有時脾氣也很差。有時他和老爺就算只是眼神接觸,大家感覺不對勁,就開始吵架。剛接手時,老爺口中還不時會說,這間店被你這個敗家子敗了怎麼辦。」

老婆:奶茶救咗我老公

「當時我抱着一個心態,不能被他看扁,所以很努力去想怎樣沖好一杯奶茶。」陳俊彬邊示範邊說。他由溝茶,到把茶葉放入茶袋,再撞茶,一下接一下,非常純熟。奶茶如西多士一樣細心製作,是逐杯沖,有人落單才沖。記者發現,他把茶從茶袋倒入杯時,會特意用茶壺壺邊壓着茶袋,問他原因。他笑說:「以前沖茶師傅,每個人指甲都是黃色的,因為他們會用手指按壓茶袋,把茶香逼出來。現在因為衞生問題,當然不能這樣做,所以我改用茶壺壺邊按壓茶袋。」

這技巧他不是一早就懂得,爸爸亦沒有教過他,而是他當時剛接手時,一直沖不好奶茶,所以一直問客人意見,再細心研究才沖得出濃、香、滑。慢慢地,他開始明白在廚房工作很辛苦,要打理一間咖啡室的難度及厲害之處,也慢慢地開始體諒爸爸脾氣差的原因。至於他自己的脾氣,亦因為有了明確方向要打理好這盤生意而轉好。就像他老婆黃瑛說:「奶茶真的救咗我老公。」

父離世失鬥志 「可能唔做喇」

父子間的關係亦因此開始好轉,據老闆娘王瑛描述,雖然爸爸不會親口稱讚兒子,但聽到客人稱讚他沖奶茶沖得好,仍是會掛起得意的笑容。只是好景不常,兩年前爸爸過身了。

「爸爸仍在生時,我反而更有鬥志,覺得不能做衰間舖,被他看輕。可是自他離開了,我失去被他認同的動力,加上自己年紀漸大,日做超過12小時甚為吃力,過多兩年可能就唔做喇。」陳俊彬道。

餐廳入舖後才開始賣的麵食。豬膶牛肉麵,$40。

西多士並不是落油鑊炸,而是逐塊煎。

興記曾經在上環磅巷營業,當時仍只賣奶茶咖啡,並沒有任何麵食。

陳俊彬的父母合照。已離世的父親陳木發生前聽到客人稱讚兒子沖奶茶沖得好時,也會感到自豪。

妻子王瑛和丈夫一起打拼,見證着老爺和老公的關係漸漸改善。

用茶壺壺邊按壓茶袋,可逼出茶香味。

他剛接手時一直沖不好的奶茶,現在已得心應手。

興記咖啡室 上環蘇豪荷李活道182號地下

記者:韓冬昇
攝影:張志孟、鄧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