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說企管】說易行難 - 李天生

【易說企管】說易行難 - 李天生

客串這個專欄的原意,是以易經解構管理知識,沒想到碰上香港峰煙四起、血淚交織的大時代,故也花了幾個篇章以卦象剖析政府警方管治問題。期間看到一位讀者留言:甚麼時代了,用易經占卜?趁今日最後一篇,來個解說,希望避免大家誤解易經之大用。

決策者宜聽民意

有說易經之所以避過秦始皇焚書,是因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占卜之書。但假如易經只是占卜之書,便不會被列為「五經之首」。《繫辭》說易經: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意思是,裏面的辭語內容「可以」幫助人把思想道理講清楚,裏面的變革智慧「可以」啟發人應變上進;卦象「可以」啟發製作器物的設計,它的占卜方式與道理「可以」給人應用、計劃而選擇趨吉避凶。

我們這裏用「可以」,是強調易經的用處,完全在於決策的人,有沒有知識、能力,以及是否切實去應用易經。

左傳裏面記載了好多用易經占卜的故事,好奇的讀者不妨探索一下。縱觀而言有三大類:

一、有決策者採用占卜的結果,吉卦則去做,不吉則避免。

二、有決策者不採用占卜的結果。比如說,周武王伐紂,占卜為凶卦。姜太公力勸武王吊民伐罪,於是最後還是出兵。

三、有決策者引用易經陳述道理;不占卜,只採用易經智慧。

故此,用易經占卜,可以參考結果,趨吉避凶。而無論「趨」與「避」,均是決策者的選擇,事在人為。至於「善易者」不卜,則是說懂得易經的人,運用當中道理做人,始終戒愓行事,不敢犯錯。決策者的管理不當與缺失,必定是所作所為,不合乎易經道理。古有召公諫厲王「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這個民之口,就是民意,厲王不聽勸誡,終至被逐出國都。香港當政,何不引以為戒?

李天生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前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