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全球各地都有爆發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一種高抗藥性的超級惡菌,本港今年6月至今亦曾發現16名帶菌者,惟全部無感染症狀,經個案追蹤篩查暫再無發現新增個案,專家估計爆發原因與抗生素使用不當有關,醫管局相信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各國旅客接觸頻繁,不排除未來會再發現外地傳入的耳念珠菌個案,局方已加強防控措施,避免醫院或社區範圍出現大爆發。
記者:王春怡
醫院管理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醫生指出,耳念珠菌近年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相信其中一個原因為抗生素被大量濫用,美國由2018年至今已累積逾600宗感染個案;本港今年6月至7月29日以來,經入院篩查亦檢測出16名年齡介乎36至92歲的帶菌者,惟全部無感染症狀,毋須用藥治療。經院方進一步接觸追蹤及篩查,包括追蹤病人親密接觸者及環境,至今未再發現新個案,故暫時判斷相關傳染爆發期已完結。
本港16名耳念珠菌帶菌者,有14人曾留醫瑪嘉烈醫院病房,賴偉文指出,耳念珠菌較一般念珠菌有較高抗藥性,主要經由受污染的醫療儀器、醫院環境或醫護人員接觸傳播,「相比念珠菌,佢就算喺較乾嘅環境都生存到幾星期,好多其他國家都係喺醫療機構,例如深切治療部出現爆發」。
醫管局篩查高危病人
賴指,除了醫院環境因素,病人本身抵抗力弱、身上插有侵入性導管或醫療儀器或正在服用寬廣譜抗生素,都會更容易感染及傳播,故醫管局自6月起,已因應情況加強公立醫院防控措施,包括為高危病人入院前進行耳念珠菌篩查、加強實驗室檢測水平及徹底消毒病房等。
耳念珠菌平均死亡率為30%,就感染後的治療方案及死亡率,賴稱,病人若本身患有其他慢性病,死亡率更可升至六至七成;有高危風險因素的病人,帶菌後有兩、三成機會感染,醫生一般可處方棘白菌素類(Echinocandins)及兩性黴素B(Amphotericin)作治療,若病人對兩種藥物均出現抗藥性,仍可嘗試混合使用。
賴形容耳念珠菌屬「醫院嘅菌」,故健康病人出院後即使依然帶菌,其傳播能力會因離開醫院範圍減弱,「唔需要太擔心惹到屋企人,因為好多高危感染因素都同醫院環境有關」,惟由於全球仍在爆發,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估計仍會有零星由外地傳入個案出現,但在醫院或社區大爆發機會相對低,公眾只要保持良好衞生習慣,毋須過份擔心感染。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