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記者吸毒氣有後遺症

96%記者吸毒氣有後遺症

【醫學調查】
【本報訊】警方處理衝突施放催淚彈規模不斷擴大,連住宅區也出現「催淚彈放題」。本身為醫生的九龍城區議員鄺葆賢與研究團隊,向超過170名曾接觸催淚氣體的記者做問卷調查,發現受訪記者接觸催淚氣體後,皮膚、呼吸系統、消化道及眼部出現不適後遺症狀比例有所增加,個別症狀更趨嚴重。團隊估計可能與警方施放催淚彈情況越見頻密,催淚氣體濃度及累計影響有關,質疑「催淚彈放題」對港人健康有威脅,促警方停止濫用。
記者:鄭啟源

鄺葆賢聯同三名港大醫科生,以及杏林覺醒、人權監察、民權觀察組成研究團隊,於本月2至4日調查。調查分析受訪記者於6.12、7.21、7.27、7.28接觸催淚彈後的不適症狀。結果顯示,96.2%記者出現不同症狀。

鄺葆賢:症狀較6.12嚴重

數據上,受訪記者7.28接觸催淚氣體後,出現腸道問題風險已較6.12高出1.6倍。至於皮膚後遺症亦越趨嚴重,有受訪者出現二級燒傷等狀況。

研究團隊成員的港大醫科生黃卓鵬指,數據雖未能確定後遺症越見頻密及越趨嚴重原因,但估計可能與催淚彈施放數目及頻率、催淚氣體濃度、催淚彈施放位置及方式,以及催淚氣體累計傷害等因素有關。過去醫學研究也發現,催淚氣體對人體造成長遠及潛在致命威脅。他說,有於6.12接觸催淚氣體的男示威者,事後有持續咳嗽,嘔吐等症狀,經診斷確診患肺炎及支氣管炎,直至上月底,其支氣管炎仍未康復。

鄺葆賢說,記者已佩戴保護裝備仍有後遺症狀,估計示威者及普通街坊,受影響情況可能更嚴重。她提醒受害人士,如接觸催淚氣體,應盡快用清水沖洗受影響部位,衣物亦要清洗;受影響住戶亦應清洗床單,窗簾等物品。香港人權監察發言人葉寬柔認為,警方不應在民居密集地區施放催淚彈。民權觀察發言人王浩賢指,催淚彈應作為清場的最後手段,促警方停止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