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水城劍閣 嶼南天險 - Daniel-C

【野人周記】水城劍閣 嶼南天險 - Daniel-C

【野人周記】
「岩岩梁山,積石峨峨……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立於壘叠巨石之間,仰觀岩岸崖壁拔地而起,想起西晉張載《劍閣銘》中的名句。

這裏是嶼南水口半島東南的天然岩岸,香港雖擁有總長約733公里的曲折海岸線,但東南面因長年累月受風浪衝擊,形成危崖海穴為主的海蝕地貌,西南面則多奇岩怪石,海岸探索,也因而成為本地野外活動的其中一種獨特形式,俗稱「綑邊」,在近海郊區或海島上,沿天然海岸線進發,探索海崖、海蝕洞、石灘等自然風景。天然海岸線上環境多樣,綑邊是綜合攀岩、岩堆穿越、爬高繞行、涉渡、甚至泳渡(稱為泳綑)等形式的活動,也因為環境複雜多變,潛在危險也高,應選擇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進行,配備攀登和助浮工具,最好有小艇沿岸航行作防護和救急準備,務求把風險降到最低。大嶼山水口半島東南的鹿頸山海岸,屬較冷門路線,途中兩處天險,只有天時地利配合得宜,方可安然過渡。

石孔如「石枷」 像古時犯人被上枷

中午潮水大退的日子,加上風平浪靜,是極難得的「綑邊吉日」。從水口村沿鳳凰徑第九段逆走,轉入石磴古道,拾級而下,不久便抵達籮箕灣沙灘營地。跨過沙灘盡頭的溪澗入海口,便是巨石壘叠的岩岸起點。鹿頸山及其沿岸為入侵的白堊紀石英二長岩,是花崗岩類岩石之一,沿節理被分割成為岩塊,風化物脫落,核心石裸露,形成千姿百態的奇岩突石。

岩塊體積龐大,旅程一開始便是費力的攀爬騰躍,半小時後到達一個沙灘,岩嘴上兩位釣魚郎正在下竿。水口村的車道盡道處便是連接沙灘的小路,既然專程來綑邊,當然不會「偷懶」。不久來到一寬廣石台,幾呈水平狀,大得可容百人。石台已有名字,稱「石廣場」,眾人嫌太平凡,即興取名「釣魚台」。「釣魚台」四周不少趣怪石景,近山處一巨型岩板斜立如牆,有石孔三個,名「連環孔」,隊友把雙手及頭穿入石孔,像古時犯人被上枷,以「石枷」命名,似乎更貼切。

岩岸上巨石嵯峨,叠成洞壑,盛夏烈日無風,洞中卻陰涼,是躲避烈陽的理想位置。翻過卵石灘,繞過海蝕溝,迎面而來是一道氣勢磅礡的崖峽深壑,終於到了「水城」。山東蓬萊市北瀕海有一座明代城寨「蓬萊水城」,名將戚繼光曾於此訓練水軍,三華里長的城牆沿丹崖絕壁修築,形勢險峻。看眼前崖壁,滿佈方格形節理,如石砌城牆;牆上右立劍脊如刀削,左掛水簾若飛絮,瀑下成潭;中間高窄岩穴如門,「水城」之名,應是由此而來。石牆下海溝深如護城河,漲潮之際,溝內波濤洶湧,難以跨越,幸而午後正值大退,溝底礫石盡露,加上無風,兩三下起落,便過了天險。若遇潮漲,則只能沿劍脊直攀上石牆頂,避開海溝。

石牆頂上有巨石夾峙成窄門,原來蓬萊水城之南,也另設陸上城門「振揚門」,可謂巧合。石門之後,崖壁再次中斷,這裏才是真正難關所在,絕壁上的「劍閣」。真實的「劍閣」,為四川劍閣縣境內之古蜀道咽喉「劍門關」,三國時諸葛亮在此鑿設劍閣棧道,漢中失守後,姜維亦曾退守劍閣,以拒魏軍。鹿頸山岩岸的「劍閣」,當然無法跟四川天險相比,前輩以此命名,必有原因,此處崖壁節理垂直而密集,如千把插天薄刃緊貼排列成「劍牆」,牆上唯一通道,是一垂直岩罅,要逃出生天,須沿岩罅攀降至崖下海溝,《劍閣銘》下半篇中「一人荷戟,萬夫趑趄」,是最好的形容。早知天險所在,已備登山繩索、扁帶,崖壁濕滑,下攀難度不小,幸好隊友們均具攀石經驗,步步為營,卻是有驚無險。潮汐大退,橫越「劍牆」下之壕溝,亦沒多少難度了。

平安渡越兩天險後,路程走了一半,要趕及日落前到達終點水口灣,須加緊趕路,沿途大小石景,只好走馬看花,但能一賞「水城劍閣」,不枉此行了。 好一個「水城劍閣」,早年遠足界前輩們中,不乏南來學人,為本地山水景物命名,說是想像力,倒不如說是學養。

崖壁滿佈方格形節理,如石砌城牆。

連環孔:把雙手及頭穿入石孔,似古時犯人被上枷。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