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達人】
香港電競音樂節剛於上月底結束,電競熱潮雖然稍為降溫,但仍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緊接下來的盛事《英雄聯盟》世界大賽,將於10月舉行,去年獎金逾600萬美元,觀看人數比NBA總決賽還多;而遊戲《Dota 2》大賽獎金,更高達2,500萬美元。至於大家由細打到大的《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雖然是目前最紅的格鬥遊戲,但獎金只有60萬美元(約470萬港元)。不過要由數百名選手中脫穎而出,難度極高,打比賽成本亦不菲,香港《街霸》選手Hotdog和HumanBomb就計過,打比賽一年,要花15萬元左右。
又話電競好賺錢?點解打《街霸》要花錢?電競現在已是國際賽事,選手要在其他次級比賽中取得成績,才能出戰最頂級賽事。以《英雄聯盟》為例,地區聯賽勝利者方可晉身世界大賽;《街霸》則採取儲分制,每季有數十個官方認可的比賽於世界各地舉行,選手透過參賽爭取積分。全年最高分的26位連分區冠軍,合共32位選手才可參加總決賽Capcom Cup。兩位香港選手HumanBomb和Hotdog,每年都會為了搶分四圍飛。
Hotdog獲職業戰隊Talon贊助,簽約做職業選手,每月有固定薪金,全包機票與酒店等使費。他坦言,收入少過任職工程人員,但好處是可以專心比賽。「以前是兼職,打比賽沒有贊助,都是從自己的薪金中儲一筆錢去打比賽。以前兼職打會給自己藉口,唔夠錢周圍飛,入不到決賽很正常,現在有贊助,責任更大,壓力也更大。」Hotdog目前的排名為全球第29位,曾在5月底於美國達拉斯舉行的Dreamhack Master Dallas比賽獲第2位,賽事中,Hotdog兩次面對世界排名第一、目前《街霸》第一人的美國選手Punk,Hotdog先在top 16中打贏Punk(街霸賽制容許選手有一次落敗的機會),最後兩人在決賽再對決,Hotdog雖先取一局後被壓倒性擊倒,但足證香港選手有能力在世界級舞台競逐。
全職兼職 都是因為熱愛追求進步
HumanBomb可以說是香港最有名的《街霸》玩家,也曾在2016年打入Capcom Cup的第9名。雖然他有實力,但香港贊助商比較少,今年有贊助明年也未必有,HumanBomb這幾年來都換過幾次贊助商,今年暫時都是全程自費參賽。「今年直至年中,我才飛到不同國家打了兩場比賽,始終這個Pro Tour一年至少要飛往15個地點比賽才儲夠分,自資買機票和訂酒店支出很大,真的很難做到。」除了機票酒店,有些比賽還要報名費,HumanBomb去年計算過,如要參與15場比賽約花15萬元,當中包括報名費等。
除了HumanBomb和Hotdog外,香港還有Tse4444、Chris Wong等活躍於世界賽事的《街霸》選手。對電競抱有疑問的人,可能會認為香港根本搞不起電競運動,廢青不要妄想全職打機,但以HumanBomb和Hotdog為例,他們只是單純熱愛這款遊戲和比賽,全職兼職、有沒有贊助都照打,一樣一年飛足十多個國家,只是想追求進步,挑戰自己,難道就不算是香港人最欣賞的上進心嗎?
香港電競界目前最基本難題是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本地產業鏈。香港沒有聯賽或正規比賽,選手去海外比賽又沒有贊助商,門檻十分高。要找贊助商,又要先有好成績,但沒法去海外比賽又何來進步和好成績?這個兩難局面,不只香港獨有,新加坡唯一的職業《街霸》選手Xian也認為除了美國和日本,電競選手也在面對相似的問題,香港還只是剛起步,差別可能只在於有沒有一、兩個大商家支持。
新加坡世界冠軍 一樣冇贊助
「香港和新加坡的情況很像,電競格鬥圈不像美國和日本有那麼多贊助商,這幾年的情況已有改善。我在2013年取得EVO大賽冠軍時也想過放棄,因為就算拿了一個世界大賽冠軍也沒有贊助。」Xian直言自己能成為電競選手是比較幸福,早年在新加坡比賽取得成績,有一位很喜歡電玩遊戲又有一定經濟能力的朋友,鼓勵和義助他多點出國比賽。最終在2013年成為《街霸IV》的EVO大賽冠軍,其後在當他心灰意冷之際,獲電競配件公司Razer的賞識,慢慢就開始有了名氣。
贊助選手有固定的月薪收入,獎金也全歸自己,Xian目前全世界排名15,上年Capcom Cup取得第4名,這五年來累積獎金約15至20萬美元。有趣的是Xian不只獲得電競相關的行業的贊助,除了Razer,直播平台Twitch、新加坡電訊、運動飲品Monster也是支持他的贊助商,對於香港電競圈來說,目前最重要就是獲得更多人、更多不同方面的關注。HumanBomb和Hotdog,希望多點聯繫本地玩家,擴闊《街霸》圈子;Xian更會自資舉辦《街霸》賽事,贊助一些有能力的新加坡選手出國比賽。《街霸》電競選手不是一味求贊助,是有心有力支持這款遊戲,贊助商也可多想想,香港搞唔起箒,着住你件衫去比賽,都真係幫到廣告宣傳㗎。
Capcom Cup賽制
和其他電競賽事不同,Capcom Cup要求選手在世界各地的比賽中累積分數,最後32強才有參賽資格。
1名上屆冠軍自動入圍
26位在全球排名領先的玩家
4位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分區冠軍
1位「the Last Chance Qualifier」賽事冠軍
記者:司徒港燊、馬子聰
攝影:徐振國、張志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