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上市公司購外國資產增加

港上市公司購外國資產增加

【蘋果統計】本港近月受《逃犯條例》修訂一事困擾,有傳導致市場人士恐慌,「走資潮」或再現。本報翻查港交所資料發現,上市公司出售香港資產及收購外國資產一度有加快迹象。

記者統計7月1日至今、上市公司的買賣交易記錄。數據顯示,7月上市公司出售香港資產宗數共8宗,涉資約1.5億元。最大金額為冠華國際(539)以6,300萬出售長沙灣福源中心寫字樓及4個停車位;騰邦控股(6880)亦以共2,000萬元,出售西環香港商業中心一個中層單位,以及海怡半島中層單位。

7月份公司買入香港資產的宗數,則由6月的14宗大幅下降至5宗,金額為3.91億元。其中高山企業(616)以作價2.21億收購堅尼地城爹核士街物業。整體而言,7月收購及出售香港資產數目及金額,都因為缺乏中大型公司參與而有所減少,市場買賣併購幾陷停頓狀態。反而,買入外國物業宗數及金額,較6月份的3宗增加至7宗,金額亦由3.45億上升至8.51億元。其中包括順誠控股(531)動用2.56億收購越南家具製造廠,擴大越南的製造設施,以減少中美貿易戰對其生產能力的影響。

專家:交易基數仍低

觀乎《逃犯條例》修訂一事發展至今,當5月底立法會通過「不反對恢復二讀」,出售香港資產金額即由4月的3億元,增至49.72億元,按月升幅15.5倍,其中中巴(026)聯合太古地產(1972)出售北角商廈物業,套現48億元。其後政府宣佈暫緩條例,一度令市場恢復信心,香港資產收購轉趨活躍,6月達13宗,為紀錄期間最高,金額達27.59億元。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表示,現時交易基數低,暫難以反映趨勢,「除非7宗變14宗,或持續擴大,才能反映投資者轉趨有信心。」他又指,上市公司出售本地物業是其營商決定,不一定反映走資或資金轉移。加上本地樓價太高,所以公司會傾向買入外國物業,與近期社會動盪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