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忽然心跳加快、驟然覺得「唞唔到氣」,甚至頭暈暈、心慌慌,感覺持續受到恐慌突襲,小心是患上驚恐症(Panic Disorder)。精神科醫生表示,生活壓力爆煲、家族遺傳都可引起驚恐症。不少患者會擔心發作時「心臟病發死」或情緒失控,導致不敢外出,影響日常生活。患者了解病情及進行深呼吸練習,有助急救驚恐情緒。
記者:梁麗兒
精神科專科醫生林慧心表示,驚恐症是指在無緣故下,不斷受到恐慌突襲(Panic attack),當事人在數分鐘內,出現多種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唞唔到氣的感覺、心翳、頭暈、手震、出汗,甚至覺得想嘔、腹痛及麻痹。患者發作時,會好擔心自己在街暈倒、情緒失控,甚至死於心臟病,上述症狀通常維持15至30分鐘後消失。過後因擔心再次病發,不少人會很怕到人多或「唔容易離開」的地方,甚至不敢單獨外出。部份人因而誘發廣場焦慮症,因擔心外出會死,寧願終日留在家。
OL病發 「以為就死」
遺傳因素、生活壓力如工作、婚姻問題都是驚恐症元凶,林舉例家人曾患驚恐症、焦慮症,或先天的血清素水平較低等,但為何壓力大會觸發上述驚恐的反應?原來當人遇到危險時,腦部會發出訊息,令身體陷入作戰狀態,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及肌肉繃緊等,以準備逃跑或應戰,屬正常生理反應,但當長期受壓,腦部有可能被其影響,在其實安全的情況下誤以為有危險,結果錯誤按了「緊急掣」,產生種種生理反應,帶來恐慌突襲。
林指,曾有30多歲從事金融業的男子,一直努力工作,直至親人病重,始感到無助及人生無常,承受很大壓力。他隨後驚恐症發作,曾在健身室跑步期間,突然心跳很快、呼吸辛苦,令他害怕會運動猝死。病人要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改善病情。另有一名中環OL每天工時很長、工作量大,有次她排隊買飯盒期間,突然頭暈、心跳加快,認為「自己會好快死」,惟入急症室求醫,檢查卻無發現異樣。她之後曾在地鐵病發,自此很怕外出,更辭工躲在家兩年,至家人勸喻才求醫,同時確診驚恐症和廣場焦慮症。
林指驚恐症治療包括服用調節腦部血清素的藥物及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包括鼓勵患者認識該病,理解「自己太緊張、可能自己嚇自己」,並非心臟病發,便會趕走驚恐情緒。
在恐慌突襲下,患者往往不自覺地用口快速呼吸,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過低,造成更多不適症狀。林建議要學深呼吸練習,有助放鬆及鎮靜情緒,紓緩心跳快、呼吸急速等症狀。做法簡單,主要用鼻子呼吸,避免用口吸氣,每一下呼吸都要深和慢,「先用最慢的速度來吸一口大氣,用盡肺容量,有多深就吸多深,並保持那口氣在肺部5秒。然後用最慢的速度,把所有氣呼出,並等待8秒,之後重複上述步驟」。
此練習可於發作時進行,若家人在旁,也可一起做。林建議可在家練習,先模擬出現驚恐反應,如加快呼吸,再做深呼吸練習,學習自我控制呼吸,應付驚恐發作,可早晚各練習5至10分鐘。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