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海誠動畫新作《天氣之子》,令我目瞪口呆,因為整部電影由人設到劇情,處處有近月香港的影子,巧合之多,幾乎讓我以為新海誠拍《天氣之子》,是為了向全世界說一聲「香港人,加油」。當然我想多了。電影製作經年,怎可能影射香港近事?但只要你觸覺稍為敏銳,沒可能看不出電影與香港的微妙共通點。
故事背景是雨下不停的東京。一個十六歲少年,因不堪家庭壓力,離鄉背井跑到東京,受聘於一個中年漢,靠販賣都市傳說謀生。其間少年認識了一位擁有超能力,可憑祈禱令天空短暫放晴的「晴女」。少年愛上了她。然而除了少女祈晴後的短暫陽光,東京的雨一直沒停,長此下去將民不聊生。唯一解決辦法,據古代傳說,就是活人獻祭,犧牲晴女……
不想劇透太多,只想點出幾處令我想到香港的巧合。一是傘子:由於雨景貫穿整部電影,男女主角總是撐着傘,有個鏡頭更刻意停在一把丟在地上的傘,是黃色的。二是警察追捕少年,少年奮起反抗。三是片中年輕人深信自己能改變世界,晴女也打算為城市而犧牲,但中年人一直不明白,反要求少年向警察投降,兩代人世界觀南轅北轍。
以上是顯而易見的巧合,至於較抽象的,自然是大雨所暗藏的深意,這個我就不點破了。還有些稍瞬即逝的細節,大概只是香港人才別有會心。例如有句對白說,二百年前東京很多地方都是海,只是個小海灣;幾位年輕人午夜逃亡時,背景出現一個寫着「Freedom」的大型招牌;女主角失蹤後,很多年輕人紛紛說「發夢」見到晴女……電影的東京,不就是現實的香港嗎?
電影對港人的最大啟發,我認為是神社老人一段話。東京人都覺得暴雨反常,但老人說:「天氣跟民意無關,正常反常,不是人類有資格判斷的。人只是暫寄天地之間,乞求不被拋出天地之外而已。從前的人對此都很清楚。」我們現在覺得暴雨反常,只因為大家過往的日子,恰巧遇到歷史上短暫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