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風雨飄搖如何抵禦 - 坪原猴

【越陌度阡】風雨飄搖如何抵禦 - 坪原猴

【越陌度阡】
執筆的時候剛是今年的第一次颱風來臨,七月末才出現颱風算是比較晚了。農民漁民最看重天氣變化,我在五六歲的時候,爸媽便教我看傍晚的天氣預報。當然,一個毛孩只能看懂卡通天氣先生的動畫,記下晴天、陰天、下雨、雷暴等等簡單資訊,待媽媽從田地回來煮飯時再轉告於她。上中學後,特別喜愛地理與物理課,看雲看星對於無大廈無街燈的農村來說,更是最好的學習場所,開始學會看天氣圖及好一些天文氣候現象,對天氣預測的解讀又好了一些。到上大學時又開始愛上釣魚,便每年購買天文台的年鑑,研究不同季節的潮汐漲退與季風來臨時間,慢慢地,細閱那些難解的資訊成為我成長時其中一個特別的嗜好。

我的父母是知識分子出身,就算當農夫也比較愛用數據或科學理論去判斷耕種的方法,對於天文氣候研究他們雖然並不在行,但非常相信以天文台的資訊作決定,特別是父親,對傳統農諺不大看重,反而母親比較愛跟我談福建鄉下的農諺故事。在我來說,農諺只不過是古人根據經驗,觀察物候的判斷,跟現代科學一般沒有相左,現在全世界的天文氣象資訊已全然公開在互聯網上,農諺的準確度當然比不上電腦模擬數據啦,成為一種農民文化的象徵,雖然非常粗疏,但卻容易閱讀。

香港的市民好像很熱愛「返工」,上年的颱風「山竹」肆虐完香港之後,街道滿是倒樹危樓,香港人都不顧危險一早趕上班。我想大家都不是「愛返工」,而是身在香港地,老闆的臉色最可怕,幾小時的遲誤都可能會影響飯碗而已。結果是天文台每每成為了大家責難出氣的機構,只要有幾小時的預測不乎預算,又或者判斷的結果影響「返工」和「飯碗」,大家便會怪罪天文台(很奇怪,大多數的香港人對自己的前途「未來」沒有些微判斷,只顧日常營役,但卻要天文台對「不測之風雲」百分百準確)。今次的颱風「韋帕」在到達南中國海後的兩天時間,其實有經驗的農夫應該要早有準備,在暴風雨來臨前收好菜以免損失,除非田間的農作物尚未成熟。但是,即是說打不打風農夫都不能收割,只能看天公造化,又哪可以怪責天文台呢?

人事政治比天氣更難測

香港地處中國大陸南端,面向南中國海,冬有猛烈的東北季候風,夏有南面而來的熱帶風暴,是不變的地理位置狀況,那些風雨飄搖的日子只不過是命運的必然。天文台幾十年來的預報是越來越詳細,讓我們有更好的準備,可是,大多數人都只想要一個理想的「答案」,而非解讀「問題」的能力,更遑論是思考處理問題的「構想」。我們不能把香港搬去一個無風無雨的天堂地方,但只要能預早覺醒現況,總結經驗,還是可以挺過天災人禍的。天文台這幾年變得越來越聰明,知道與其去做天氣結果的仲裁人,不如開發民智去解讀艱澀的科學術語,製作大量的短片和教育資料,讓新一代不需像我一樣用十幾年去學懂解讀天文氣象,成為能作出理性討論的新一代。中學時讀過蘇洵《辨姦論》的幾句: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是農諺,解釋月有光暈就會刮風,柱腳濕潤就要下雨,天氣難測卻總有脈絡追蹤,讓人預先知道。人事政治比天氣更難測,不只是事情的複雜,更是各人私下的利害關係,影響了真實的判斷,蒙蔽目光。民智要覺醒,有時就正需要風雨飄搖的時刻,使大家放下個人的利害,目光放遠,把下一代的福祉和長遠理想社會的架構思考清楚,這個小島才能真的抵禦北風肆虐、颱風打壓。

山竹是近年最勁的颱風,破壞力驚人。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