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數十年來由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反對派難成氣候,原因除了是執政黨過往政績輝煌外,亦與政治手段有關。
選舉制度傾斜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新加坡1965年獨立後第一次大選中,乘着大部份反對黨杯葛選舉,贏得國會全部58個議席,自此藉一黨獨大的優勢廣納人才治國,創造了經濟奇蹟,大幅改善國民生活水平,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令人民近50年一直信任執政黨,不願押注在從沒執政經驗的小政黨上。
另一方面,李光耀制訂出一套有利執政黨的選舉制度,如可藉劃分和合併選區分散反對黨的票源,保證執政黨在大部份選區勝出。以2011年大選為例,反對黨得票率近40%,為歷來最多,但卻只能得到87個議席中的6個,即不足7%,未能打破執政黨三分之二的絕對優勢,可見比例相當不平衡。
此外,執政黨掌握了國家資源,並控制社區網絡,能讓行動黨選區居民的組屋獲優先翻新,以及影響社區資源分配,令選民難以犧牲利益投票予反對黨。阿裕尼集選區在2011年大選支持反對黨,但該區傳出在2012年後就沒有獲批翻新社區設施的撥款,就凸顯出執政黨的力量所在。
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