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愿與大盜 - 葉漢良

鄉愿與大盜 - 葉漢良

我成長於新界圍村, 70年代有幸讀港大,畢業後幾年,家中有人以為我已「自有黃金屋」,後查實不然,譏我讀屎片,嘥米飯。這是鄉土價值,大概還是民族價值。

中國傳統只有讀書人,少知識分子。讀書人角色,離不開升官發財,衣錦還鄉,光耀門楣,讓鄉人可仗其勢,多圈幾塊土地,多佔幾成鹽鐵漕運,捨此途而不為,即視為大逆不道。讀書人得鄉親栽培,考得個秀才、舉人,狀元、榜眼之類,與村民識字水平或許各有高低,但價值觀之原始簡陋,則沆瀣一氣。實用主義掛帥的價值觀底下,讀書人不惜自貶,說「書讀得越多越蠢、越壞」,常自甘下移,棄陽春白雪,以下里巴市井為師。

低知識水平人士才是國人的教育沙皇,所以一整代讀書人、知識分子,都給偉大舵手送了下鄉,好好跟工農兵學習。一如毅進員佐,雖錯別字百出,亦可大義凜然,發文教育外國領事,點批法官、立法會主席、高官議員,三司及各界專業人士,全世界皆錯,鄉下人冇錯,白衣打人,與五毛遠誅世界,乃一脈相承。

社會學家費孝通說,我們以農立國,幾乎一出世就要把下半身插入泥土之中,頑固不拔,劃地為牢。生活景觀狹窄,訊息活動不流通,學習能力便很低,性情亦容易暴戾。養過狗的人都知道,唐狗多豢養,對陌生人事多惶恐而敵視,洋狗多散步,一般多友善。鄉土雖有樸素善良,亦誠多戇直慓悍,因資訊及理性工具貧乏,故辦事多激情動武。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潛所寫,或純粹創作,或不過時運高,遇上純樸村民,能入村,亦能全身而退,否則,未到村口,或已遭棒打。然而,世代隔絕,平行空間,老死不相往來,鴻溝相隔,何止「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如阿媽係女人,鄉村既有惡人,亦有好人。但基於資訊閉塞,教化廢弛,好人往往有限。《論語.陽貨》有:「子曰:『鄉愿,德之賊也。』」幾字,坊間一般延申演繹指那些鄉紳雖外表忠厚老好人,實則認知胡塗,善惡、好壞、是非難分,且常同流合污,根本就道德敗壞。

反送中之爭,是老幼兩代恍如隔世的價值觀之爭。早輪有通識科害人之辯,老人以為通識科老師會教一些像校際常識問答比賽那種TVB式的內容,誰不知世界已因互聯網而全面開放,不論師生,對全球思維全面接觸,認識而景仰的人物,不會只是岳飛、文天祥,還有甘地、曼德拉、馬丁路德金加公民抗命等等,鄉愿大有悔不當初之意。中國人缺自省基因,遇事諉過於人,隔世真的難以connect,斥天真理想的後生仔為廢青,而不自覺為廢老。

那麼,亡羊補牢,再推國教,棄通識科普世價值毒草,多讀偉大民族歷史,可乎?

吾生有幸,我讀歷史的時候,雖有考試及讀本範圍,但無豢養圈讀之制,雖互聯網未行,但能自由取材閱讀,取態無拘束於識古及今,居中涉外,亦無書禁之憂。

我讀歷史,通盤只見是由專制皇朝及一群無骨讀書人「領導」一國愚民相通勾結寫成。此非我獨見,珠玉一早在前。

一見晚清譚嗣同《仁學》書:「故常以為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

二見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1919年一篇短文〈鄉愿與大盜〉說:「中國一部歷史,是鄉愿與大盜結合的紀錄。大盜不結合鄉愿,作不成皇帝;鄉愿不結合大盜,做不成聖人。所以我說皇帝是大盜的代表,聖人是鄉愿的代表。到了現在,那些皇帝與聖人的靈魂,搗復辟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這些跋扈的武人,無聊的政客,那個不是大盜與鄉愿的化身呢?」

多麼的此情此景啊!

近日心情鬱悶,相信朋友們亦是。我居鄉郊逾甲子,見鄉愿而習以為常,以為不足為患,今年己亥,卻驚見官商鄉警黑五星聯珠,經數十年而復辟,並已修成魔境,香港人怎能不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