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月一日開始,中國有47個城市的居民不給去台灣自由行了,要想去台灣旅行,必須要跟旅行團。許多同胞就在網上發起牢騷來了,只是今時今日,在網上發牢騷也要知分寸,不能亂發,亂發就你想去哪裏都去不成,你不想去哪裏,便弄你進去玩玩。
不給人去台灣自由行,當然也是一種表態:現在跟台灣不妥了,不能再便宜他們。之所以有這種見識,就是國家一直把國民當錢使,以為中國人所到之處,必如財神駕到,對當地經濟發揮了「巨大的貢獻」,所以當地人必定倒履相迎,喜不自制。
按照這個邏輯,想要懲罰一個地方,也就不讓中國遊客隨便過去,那個地方就一定窮得要跪地求饒了。以此形成對比,彰顯賞罰分明。因此,今日中國外交上跟誰好跟誰不好,不用聽外交部發言人說,只要看你可以自由去哪裏旅行,就知道跟誰老友跟誰對頭了。這也就成了中國的外交手段,把中國遊客當錢使,你跟我好,我把「錢」放過來,你不跟我好,我就把錢扣住,不給你。好像外交無難事,有錢就好使。這種見識,現在幾乎成了中國的外交政策。總覺得把中國遊客放到哪裏去就是便宜了這個地方,反之,不給國民去一個地方,就等於懲罰了那個地方。非常厲害,十分簡單,於是外交部除了錢就不會外交,國際關係也好像越來越沒有關係,環顧全球都是壞人,知心友只有北韓一個。所以平壤的《勞動新聞》跟中國統一口徑評論外國勢力搞亂香港,外交部女發言人立即深慶得人,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