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屢次收緊對南韓的出口管制,反映「貿易武器化」問題。各國企業近20年來漸趨倚賴全球供應鏈,變相讓關鍵原料或零件供應國更容易抓住倚賴入口國的痛腳,作政治施壓。有些國家如中國就加緊自行生產原料和零件,避免受制於別國。
自行生產原料免受牽制
經濟全球化下,很多產品的組件或生產程序,皆要依賴不同國家的供應商提供。此做法可為企業節省成本;但有些高技術組件或化學原料只有少量製造商製造,製造商又通常集中在特定國家,一旦該國政府出招打壓,依賴製造商供貨的企業就很難倖免。就如日本能夠藉着限制對南韓出口半導體的化學原料,向她施壓,是因日本控制着近90%的氟化氫、氟聚酰亞胺和光阻劑電子原料的市場。同樣手法可見於美國利用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和美元結算系統等,把伊朗等國從國際金融系統中孤立出來。
不少企業與國家正反思過於依賴別國供應的政治風險。以中國為例,科技公司華為和中興通訊皆倚賴美國半導體供應,若美國用切斷供應作政治威脅,足以危及中國科技業的一大領域,因此中國正在加快發展晶片製造業。同樣,美國為減低被中國要脅的風險,也開始減少依賴中國經濟。
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