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林鄭不忠誠就是對香港忠誠 - 陳沛敏

對林鄭不忠誠就是對香港忠誠 - 陳沛敏

8.5全港三罷如箭在弦,公務員昨晚先來一個「公僕仝人,與民同行」集會。林鄭月娥政府在集會前夕發表「嚴正聲明」,強調公務員必須保持政治中立,必須對在任行政長官完全忠誠,更警告會嚴肅跟進公務員違規,暗示會對集會、罷工的公務員秋後算帳,而且措詞強硬,用上「令人誤以為公務員與政府對着幹」這些過去香港政府公文罕見的遣詞用語。

反送中引爆逆權運動以來,除了員佐級協會等警察員方組織之外,公務員隊伍礙於政治中立原則,一直保持低調。但元朗黑夜觸發的民情反彈非同小可,不同部門的公務員按捺不住,紛紛表態,連作為香港管治核心團隊、向來是精英中精英的政務主任(AO),也打破沉默,發起聯署,且佔總人數的七分之一,對林鄭政權的威信衝擊重大。而在政府極速檢控7.28上環衝突的44人暴動罪之際,署名「一群檢控人員」以律政司公文信箋發表公開信,炮轟律政司長鄭若驊及刑事檢控專員梁卓然違背原則,處理公眾活動案件主要考慮政治因素,沒充分證據仍堅持檢控,視檢控守則如糞土。

林鄭月娥眾叛親離,現在只能依靠警隊的武力強撐下去。在公務員集會和全港三罷行動之前發這樣一個聲明,無非是試圖威脅公務員噤聲,但觀乎當下的民情民氣,隨時適得其反,而這種時候林鄭政府談忠誠,只會淪為笑料。

什麼是忠誠?劉賓雁《第二種忠誠》書中人物眼看「黨國」犯錯,不斷冒死向毛澤東進諫;中共要求黨員與中央「政治上保持一致」,劉賓雁卻提出「第二種忠誠」,這種忠誠不是一味服從聽話、從無異議,而是因為忠誠,才提出批評,甚或因此「付出從自由、幸福直至生命這樣昂貴的代價」。

我們香港的公務員不需要這種屈原式的忠誠。公務員集會發起人顏武周說,「如果搞集會真係影響到我前途,我睇法係,我自己個人前途可以輸,但香港人嘅前途唔可以輸。」他們同樣不介意付出代價,但他們忠誠的對象,不是政權或領導,而是香港人、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或者簡單說,忠於自己,忠於自己公職的使命。公務員是公僕,他們的公職使命就是服務香港人。做警察的,是除暴安良;做醫生的,是拯救生命。對公職的忠誠,就是履行自己崗位的使命,而不是對政權的不公義視若無睹,盲從附和。現在公務員發起集會、響應罷工,正正是為了彌補林鄭月娥政權和警隊高層出賣香港人、集體性失職。

1954年,正值美國麥卡錫主義橫行,提出異見的人隨時被極右政客扣上共產主義者、叛國賊等帽子,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記者Edward Murrow冒着被清算株連的危險,揭發連串麥卡錫冤枉誣陷的個案事件。他有一名言:「我們切勿將異見與不忠誠(disloyalty)混淆。」是的,歷史告訴我們,通常在最黑暗的日子,都會有人試圖將兩者混淆。但香港人清楚,現在對林鄭不忠誠,就是對香港忠誠。

後記:梁天琦周初發表致香港人的公開信,我特別留意到文末「當本應解決社會問題的人選擇冷待,反而熱衷於將香港的命運放上賭桌作政治豪賭,我們需要的,不是以自己寶貴的生命和他們對賭,而是在苦難中煉成堅毅與盼望。」還特別加上註腳,指結語出自聖經《羅馬書》「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差不多同一時間,我收到同因旺角騷亂判刑的盧建民從赤柱監獄寄來的信。這封信寫於7月24日,他擔心7.27出事,希望港人「不要陷入林鄭的圈套」,更希望年輕人「留有用之軀與麻木不仁的政權戰爭到底」。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