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權之路】
這年夏天,一場反送中運動觸發全港性的逆權抗爭,更引起國際關注。
來自南韓的李泰鎬(Tae Ho Lee)與印尼的Ichal Supriadi來港分享抗爭經驗及應對威權政府的策略。數年前南韓的「燭光革命」成功踢走總統朴槿惠,皆因民眾都有相同的目標,而香港年輕世代主導的反送中運動,讓亞洲民主追求者重燃希望,亦為韓國人帶來很多啟發,「這是亞洲一場很重要的民主運動,我們很多國家都會從中學習」,甚至認為是對亞洲的民主啟示,「看到有那麼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讓我覺得未來會有希望」;印尼民運人士則見慣威權政府的恐嚇手段,視7.21元朗恐怖襲擊為獨裁者的「古老手法」。
記者:李雨夢
倒朴槿惠領袖 「民眾目標一致才會成功」
在2016年,韓國因反對朴槿惠而催生了一場燭光革命,民眾每周都會到光化門前拿起燭光舉行集會,最終國會大比數通過彈劾朴槿惠的議案。作為燭光革命的領袖,李泰鎬說,倒朴的成功來得並不容易,「過去有多場社會運動都是失敗的,我們是在這些失敗的過程中學習,才會看到後來的改變發生」。
1980年代,當時在求學的李泰鎬從學生運動開始,拉開了其參與社會運動的序幕。「80年代是軍政府獨裁統治的年代,1987年大規模的六月民主運動,我也有參與其中。」李泰鎬說,因為這場民主運動,導致後來韓國恢復總統及國會直選,「當然直選的目的是達到了,但由於反對派沒有任何妥協及協議,最終在直選的制度下,卻選出了與軍隊有關的人做總統」,李泰鎬口中的總統,便是與全斗煥關係密切的盧泰愚。
「過去有多場社會運動都是失敗的,我們是在這些失敗的過程中學習,才會看到後來的改變發生。」
30年過去,李泰鎬認為韓國的政治局勢與政黨處於一個並不穩定的狀態,「在韓國,類似燭光運動的抗議及示威經常發生,這是由於我們不能透過政治力量去解決問題,才迫使人們要上街發聲」。現時李泰鎬為社運團體「People's Solidarity fo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政策委員會的主席,這30年間,參與過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他開玩笑地道,「大概有99%的運動都是失敗的」,他歸因於大部份運動都未能轉化成政治上的改變。
他以2008年反美國牛肉示威試圖解釋過去運動失敗的原因,「那是一場大型的示威,除了反對美國牛肉進口韓國外,更深的議題其實是反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然而,這場大型示威還包括反對當時新上場的保守派政府,「於是那場示威既包括反對美國牛肉進口,又包括了反對新政府上場的聲音,民眾各懷不同的訴求和目的,這使共識很難發生,最終亦演變成警民衝突」。
李泰鎬續道,直到2012年,保守派政府正逐漸失去民意,加上當時經濟衰退和全球的佔領運動,他指那時的韓國人一心以為能夠成功換走政府,「但我們失敗了,我們看着保守派別再一次勝利」,李明博走後,換上的是獨裁者朴正熙的女兒朴槿惠執政。後來,韓國國家情報院被揭發在選舉期間,在網絡上大肆抹黑反對派,這則醜聞再次令民眾上街抗議,「但民眾仍然抱有各種不同的訴求,有人希望政府下台,有人只想找出在醜聞中的涉事人」。李泰鎬指,在各種訴求之間,存在一條巨大的鴻溝。
除了各式各樣的訴求之外,和平抗爭與武力抗爭亦是運動中常會出現的爭拗,「有一群人會覺得需要和平抗爭,但另一群較為激進的示威者則認為要以武力手段抗爭」。兩條路線間的爭拗不斷,直到2015年,一名韓國農民白南基(Baek Nam-gi)在參加抗議集會時,被水炮打中頭部而昏迷,最終不治。
李泰鎬認為,白南基之死為後來的燭光革命帶來了很多的影響,「人們前來參與運動,願意撇開各種差異,只朝着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去帶領這場運動的走向,我覺得民眾自己本身也有所改變」。最終燭光革命成功促使朴槿惠下台,由共同民主黨的文在寅繼任總統,但李泰鎬並沒有過份樂觀,「這可能很容易去說我們得到政治上的改變,但從民眾的角度來看,他們未必是這樣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