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之道】內地科創板難取代本港 - 鍾秀霞

【選秀之道】內地科創板難取代本港 - 鍾秀霞

上期筆者說到,面對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中央政府已推出多項措施,但有別於2009年無差別放水的做法,今次中央政府希望資金能夠用得其所,因此措施多數專門針對特定的行業或對象,否則資金只會大量流入股市及樓市,對實體經濟作用不大,同時反而會摧谷新一輪資產泡沫,結果得不償失。

政府不希望放寬地產市道,原因不難理解,因為過去多次的經驗告訴大家,政府每一次放寬樓市,樓市都只會拾級而上,最後要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出來高調表示「房子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股市也如是,無論是金融海嘯時期的「港股直通車」,抑或2014年至2015年「A股大時代」,都是在短期內大幅飛升,然後泡沫迅速爆破。

相反,利用基建項目,一來可以更直接地將資金注入實體經濟,二來可以支持就業市場,是相對容易的做法。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6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持平,預估為0.2%,低於前值的0.6%。PPI回落,反映工業利潤正在受壓。

市場未開放減吸引力

從筆者的了解,即使很多國地的廠房設備需要進行自動化升級,但企業管理層目前仍然處於觀望態度,不敢大舉投資。無他,中國經濟增長本身並不亮麗,再加上中美貿易戰及科技戰曠日持久,並不是短期內可以圓滿解決的事,這對投資情緒勢必造成頗大影響。

將目光轉到本港,近月接二連三有企業在上市前一刻急忙煞停,有分析擔心,本港最近的經濟及政治氣氛,或是嚇退企業融資的原因。以筆者所見,部份企業在最後一刻打退堂鼓,似乎是估值問題多於一切。

目前投資者對股票的估值較為小心,不會輕易高追,部份企業取消上市,或許只是定價太過進取所致。一些未上市而又打算上市的公司,不排除會因為經濟環境不配合而押後想法,但對於其他已正準備上市的公司而言,影響其實不大。事實上,在最近兩三個月,也不乏IPO上市而錄得大幅急升的例子。在中美的角力之下,更有部份內地企業打算撤銷美國上市、改在香港掛牌。

香港向來是個成熟而開放的金融市場,即使內地推出有中國「納斯達克」之稱的科創板,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眼光,但內地的金融市場及資本賬仍未完全對外開放,中短期內,本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仍然難以代替。


鍾秀霞
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
本欄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