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刀成一快 - 古德明

引刀成一快 - 古德明

七月號《明報月刊》有才子陶傑一篇《功罪殘陽仔細看》,談到汪精衞一首《被逮口占》:「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首詩膾炙人口,但其實詞不達意。

按汪精衞少時謀刺滿清攝政王,事敗被捕,準備處斬。但「引刀」是「抽刀」的意思,如宋太祖「引佩刀刺馬殺之」(《宋史》卷三),又如節婦誓不改嫁「引刀割鼻」(《紅樓夢》第九十二回)。汪精衞不是要引刀自刎,怎可說「引刀成一快」?他只可以「引頸」,如唐朝節士甄濟拒降安祿山,安祿山「使者持刀趨前,濟引頸待之」(《新唐書》卷一九四)。當然,「引頸成一快」平仄不協,那可改為「捨生成一快」。

詩其實無法翻譯,陶傑藝高膽大,試把「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譯做Beheaded, what a flashing chop, / I live up to my head(我被斬頭,那一刀真快。我達到了我頭顱的標準)。這恐怕沒有把原意完全譯出。 按「一快」者,人生一快事也,如陸游《泛舟金家埂贈賣薪王翁》詩:「洗腳上牀真一快。」此外,譯文沒有譯出「少年」二字,外國讀者也不會從head(頭顱)字聯想到「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的意思。所以,我會改譯如下:Execution by the sword is to me a welcome ending,/For I am living up to what is expected of a young man。當然,拙譯沒有詩的韻味,而把「引刀」譯做execution by the sword(處斬)嚴格而言並不妥當,但誰叫汪精衞詞不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