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羨慕其他資助多嘅運動項目?」記者問。「有,因為人哋有體院用。」雯靖笑着回答。在現時香港的制度下,要得到更多資助,進入體院,就要先有成績。但沒有資助,要取得佳績又談何容易?
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於2005年設立,由體育委員會負責,香港體育學院執行,按評核計劃準則,每兩年透過檢視各運動項目的海外成績,以辨認出達國際水平的項目,並得到更多支援。換言之,此乃一項「拔尖」計劃,催谷一小撮運動員在世界賽獲獎。精英運動員按成績有不同的生活補貼,並享有醫療保健服務以及體院的訓練設施。評核計劃為一個三層架構的機制,三個層級分別為A*級、A級及B級。以A*級得到最多資助,目前只有羽毛球、單車、乒乓球及滑浪風帆四個項目屬此級別,而殘疾運動項目亦分為A、B兩個級別以撥出資助。
目前評核計劃以兩年內國際賽事成績為準則,於奧運會或世錦賽取得獎牌可得到最多分數,其次為4至8名,然後到亞運會及世界盃、亞錦賽等。當中只有奧運或亞運項目有資格達A級,被評為「奧運會有機會獲取良好表現的體育項目」則會成為A*級。
不過,就算該體育項目未能成為精英項目,運動員亦能透過「個別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得到資助,惟項目必須為奧運或亞運項目,運動員取得一定成績,並被評為「具潛質在未來獲得更佳成績」。在19/20年度,沙灘排球有18亞運代表劉梓浩及王沛林達標,惟兩人在亞運會因劉梓浩身體不適而退賽,他其後亦確診白血病,目前仍在對抗癌魔。另外,曾戰職業拳擊的曹星如亦是此計劃的資助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