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一場驚天大災難,令切爾諾貝爾(Chernobyl)「一夜成名」,從此成為「核災難」的同義詞。慘劇未有先苦後甜變大團圓結局,但喜劇演員出身的烏克蘭新科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決意為切爾諾貝爾洗底,宣佈一系列措施,要把這片全球獨一無二的土地,變成烏克蘭國寶級景點。
「切爾諾貝爾一直是烏克蘭的污點。改變的時候到了。」澤連斯基本月為核廠反應堆的新金屬防護罩揭幕時說。
該場史上首宗一級嚴重核災難發生在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反應堆爆炸造成大量輻射洩漏,污染接近5萬平方公里地方,雖然即時死亡人數僅30人,但至今成千上萬民眾患癌。輻射塵也飄到歐洲其他地方,事後核廠四周2,600平方公里劃為管制區,包括附近本來有5萬人口的小鎮普里皮亞季(Pripyat)在內的居民疏散,廣大土地動植物死亡,變成鬼域一樣。
但時間確實沖淡一切,當局近年對管制區有限度解禁,這片曾經讓人聞之色變的土地,漸漸蛻變成為「暗黑旅遊」新熱點,每年有數千人去獵奇。近月一齣還原當年災難的電視劇熱播,更令觀光人數突然飆升。
系統遊覽盼減索賄
澤連斯基就是覷準切爾諾貝爾目前爆紅,想讓「核地獄」翻身變「樂園」。他宣佈多項措施,務求將切爾諾貝爾打造成主流觀光景點,包括設置電子門票系統和檢查站,迎接龐大人流,又會修建觀光徑,以及加強該區的手機訊號接收。
當局亦會解除在切爾諾貝爾拍攝的限制,以免肥水流向別人田──熱播美劇《切爾諾貝爾:傷心的兒童》就是因禁令所限,要在另一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立陶宛拍攝。
有旅遊業人士歡迎政府新措施,因為正如澤連斯基指出,切爾諾貝爾禁制區是「烏克蘭貪污的象徵,有安全人員向遊客索賄,有人非法販賣禁制區內的廢金屬、天然資源」,現在情況或有望改善。10多年前開始辦切爾諾貝爾觀光團的伊萬丘克(Sergil Ivanchuk)認為,這些新措施尤其是電子門票系統,代表從此有官方安全通道入切爾諾貝爾,或可減少貪官索賄和各種黑市規矩。目前當局規定遊客到切爾諾貝爾須有導遊陪同,但法律上管制區其實未開放參觀。
33年後植物變茂密
雖然管制區內輻射水平仍高,但當局強調短時間遊覽是安全。而核災後大量植物死亡的情況也逆轉,經過33年休養生息,許多植物都「適應」了輻射而起死回生,更有狼、野豬和熊回到附近森林生活;一些動植物的數量甚至比核災前更多,生態系統可說比之前更加生機勃勃。
「當年的人為災難,令切爾諾貝爾的自然環境得以重生。我們將向全世界展示這片獨特的土地,讓科學家、生態學家、歷史學家和遊客一睹切爾諾貝爾當今面貌。」澤連斯基說:「我們要令切爾諾貝爾變身科學和旅遊新熱點,變成自由的土地,成為新烏克蘭的象徵。」
美國有線新聞網/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