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但所引起的紅斑和痕癢令患者生活飽受困擾。皮膚科醫生指出,急性蕁麻疹可在一日內消退,但慢性蕁麻疹不僅症狀可持續超過一個月,影響患者皮膚外觀及正常社交,更可能引發血管性水腫,或有致命風險。慢性蕁麻疹患者應盡早尋求治療,例如以皮膚測試找出致敏原,或接受藥物治療,切勿輕信坊間偏方,否則可能加重病情。
記者:何家朗
蕁麻疹俗稱風疹或風赧,成因包括敏感、壓力、情緒、免疫系統失調及藥物等,患者皮膚會出現腫脹及大小不一的環狀紅斑和疹塊,造成患處有灼熱感及嚴重痕癢,患者皮膚外觀大受影響,甚至妨礙正常社交。若屬急性蕁麻疹,以上症狀可在24小時內消退,而且不會在皮膚上留有疤痕,但如果症狀持續六周或以上,就可能是慢性蕁麻疹。
免疫系統問題引起
慢性蕁麻疹又可分為誘發性及自發性兩種,前者會因應環境變化而出現症狀,例如氣溫及濕度變化;後者則沒有具體誘發因素,由免疫系統問題引起,約有七成至九成慢性蕁麻疹患者屬於此類別,大部份於20歲至40歲病發。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由體內免疫球蛋白IgE濃度過高所致,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及炎症因子,引起一系列蕁麻疹症狀。
陳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引起較嚴重的症狀,包括血管性水腫,患者黏膜下層、真皮底層及皮下組織會出現突發性紅腫,如果病發位置處於喉嚨、舌頭或肺部,甚至會導致呼吸困難,或會致命。他提醒患者應留意患處狀況,如果患處不會痕癢但有疼痛感,而且消退時間較久,就可能屬於血管性水腫。
醫學界傳統使用抗組織胺治療蕁麻疹,並按照病情逐漸加大劑量,但有外國研究指出,近四成患者用藥一年後,病情仍無改善。陳指,常有患者用藥後無助控制病情,轉而使用坊間偏方,例如用白酒、醋或薑汁塗在患處止癢,又或自行大量使用類固醇藥膏,但其實以上方法都只能針對表皮症狀,無法從根源解決病因,患者仍會經常復發,甚至因為部份偏方成份具刺激性,進一步激發症狀。
要長遠解決蕁麻疹帶來的困擾,陳建議患者可以嘗試轉用生物製劑治療,配合傳統藥物,大部份患者用藥後成功控制病情,44%患者更能在用藥12周後完全消除痕癢及疹塊等症狀。但提醒生物製劑有機會導致鼻竇炎、頭痛及關節痛等副作用,患者應向醫生查詢確認病況,衡量藥效和風險後才接受治療。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