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專題:世界越紛亂 越要懂思辨 童你講哲學

港聞專題:
世界越紛亂 越要懂思辨 
童你講哲學

來上一課兒童哲學課,問問孩子,甚麼是幸福?小孩子舉起泥膠揑的長頸鹿公仔:「因為我好喜歡長頸鹿!」那麼不幸福呢?他舉起花道:「因為我不太喜歡花。」來自法國的課程主持人Chiara Pastorini便替他找字句表達:「即是說你喜歡,就感幸福,你的幸福是受外在事物影響的。」

若以為「哲學嘅嘢,小朋友識條鐵咩」,就大錯特錯,兒童哲學已存在50年了。巴黎兒童哲學機構小光芒(Les Petites Lumières)的創辦人Chiara Pastorini認為,由巴黎恐襲到香港學童自殺潮,世界越紛亂,兒童越需要思辨能力:「當觸及作為人自身存在的根本問題,無分地域、文化、國籍、歸屬感,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是一樣的。」

記者:鄭祉愉

工作坊內九個小朋友排排坐,圍着主持人Chiara,由巴黎當下藝術工作室創辦人黃懷琰作繙譯。一課長1.5小時,年齡最小僅4歲,最大也不過11歲。工作坊不許家長在場,好讓孩子更自由表達。課上幾乎沒有規矩,有的是權利,孩子可以選擇不發言,或坐、躺下來上課也可以。

Chiara表明發言者必須拿着哲學家「蘇格拉底」毛公仔,待小朋友同意這條規則後,便徐徐講述蘇格拉底之死,因說真話,而遭雅典法庭以言入罪,判處死刑。「今日,你們要像小小蘇格拉底一樣問問題。」Chiara於是告知小朋友,以泥膠揑出幸福與不幸福的事物。

不少作品是具象表達,例如花、彩虹代表快樂,有小朋友製作二戰墓碑的模型,說有人死就傷心;有孩子揑了蛇,說「有得行就開心」,Chiara替他尋找措詞,「即是說你的快樂來自於自由行動」,他點頭。有孩子揑了塊小小的藍色菱形,以顏色及大小表達憂鬱,善用抽象概念,令Chiara印象深刻。

接下來由幸福的定義衍生問題,8歲男孩子揑了一間屋,答「有錢買屋同食物」,Chiara便提問無錢可否幸福;11歲的Natalie造了一朵粉紅色的花,答「幸福是有其他人對自己好」,Chiara問獨自一人能否快樂,有的說不,有的說發脾氣要冷靜平復心情。想像一下,甚麼是沒有愛的世界?8歲的何嘉釗回答:「冇愛,我們就冇科技。」Chiara追問,他想了想再解釋:「如果家庭關係不好,去月亮的實驗會失敗。」聽上去有點令人疑惑,Chiara想了想,回答:「愛是一切的基礎,即使是科學實驗。」課後記者詢問,何嘉釗再給了一個完整答案,「關係不好,大家就不能傳遞到知識給下一代囉。」頓時恍然大悟,妙答。

機構創辦人Chiara認為,在資訊爆炸世代, 兒童要有批判及懂得發問的能力。李潤芝攝

要培養對事不對人

問何嘉釗喜不喜歡上兒童哲學課?他立即說:「好鍾意!可以好似福爾摩斯,連接同明白所有事情。」何太則是剛剛上了導師培訓課,遂把孩子帶來,兒子愛讀偵探小說,好奇心強,平日腦內冒出問題,例如為何天是藍的。問哲學難嗎?何嘉釗又妙答:「難在連繫不到關係,一想通,就容易。」而11歲的Natalie認為,只要有好奇心,哲學就容易,又慨嘆,平日學校少探究深一點的問題。兩個孩子均雙眼發亮地說,想再上兒童哲學。

林林總總的問題,藏在孩子內心:我與動物有甚麼不同?甚麼是情緒?甚麼是感覺?甚麼是愛?這些都是兒童哲學課會談到的問題。黃懷琰從工作室的書架上,拿下一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兒童哲學課程指引,分為15個範圍,包括死亡、成長、友情、自由、暴力、愛、性別平等。黃懷琰舉例,跟3歲細路談性別平等,可用迪士尼卡通片切入,如「沒有英雄,沒有公主」。

黃懷琰解釋,兒童哲學課的引導思辯過程,通常由一段故事或各式教材誘發思考,首先「概念化」,即定義題目;「論證」提到反證、理由及例子;「問題化」提出衍生的問題,譬如幸福相反,人是否一個人也快樂等,再由集體看法中去分析總結。「小光芒」方法則糅合藝術表達,因此亦會加入各種藝術元素,包括繪畫、舞蹈等等。

主持人角色其一,是修正孩子問題,如遇上意見相左時說「我不同意你」,導師便指正「你不是不同意他,而是不同意他這一個看法」,對事不對人。其二,與小孩子一同制訂規則,比方不可以取笑其他人等。法國「小光芒」工作坊,小朋友更會在聽故事後,各自寫下哲學問題,再投票決定討論,甚至各有分工,包括秘書、畫家,又有紀錄者分別摘錄創意、批判性、反思性對話。她笑道:「兒童哲學,就是民主的公民教育。」

Natalie慨嘆平日在校內較少探究深一點的問題。

港童不擅言語表達

歐盟統計,光是2010至2014年間,法國就有408宗恐怖襲擊,Chiara在2014年成立「小光芒」兒童哲學工作室。翌年巴黎恐襲成全球焦點,孩子怎樣理解暴力事件,備受關注。作為兩子女之母,她說:「我們首先想到要怎樣找到適當字句,跟孩子解釋所發生的事,如何談論,哲學也是預防衝突、暴力及激進化的必要及最根本的方式。」

歐洲極右化民粹主義抬頭,Chiara說:「學生與所學習的事物缺少連結,明顯出現教育危機。」在資訊爆炸世代,她認為最重要是思考及批判的能力、對不同觀點的開放性,懂得問問題,而工作坊提供孩子自由表達的空間。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礎(Chaire UNESCO)」,「小光芒」正是合作方之一,法國的工作坊通常每周進行,可由3歲開始,至高中成必修課,高考有「哲學課」考試。

2015年,香港爆發學生自殺潮,黃懷琰感到痛惜:「一個社會壓抑到細路仔都要自殺是社會共業,但為甚麼少人說(為何)這樣?」她慣於穿梭法港兩地工作,正巧在「小光芒」擔任導師,從兒童哲學看到希望,便詢問Chiara可否引入來港,Chiara大方說好,不收分文便准許。

2017年,黃懷琰試堂後,正式推出工作坊,每堂1.5小時,以四堂為一期,共辦四期。她指報名家長頗開明,高學歷也多,包括大學教授。近三年來,她撐着一個人繙譯歐盟課程教材,亦找來朋友幫忙。

黃懷琰觀察到香港小朋友專注度低,約五分鐘就會分心,中英表達詞彙相當少,形容是某程度上「失語」,亦不習慣表達自己,往往要到四、五課,才自動會圍坐討論,針對內斂和被動性格,設計較多活動。她推測與成長環境,習慣坐定定,等指令有關。她曾從日本邀來舞踏藝術家,與小朋友藉動作感受「甚麼是情緒」,成為最多人報名一課。

相對法國孩子能無間討論30分鐘,習慣主動,她忍俊不禁地說香港小朋友不習慣發言,卻踴躍掃地。更有6歲孩子因完成不到彩虹泥膠,因而淚崩數分鐘,Chiara便說不完成也可以的。

黃懷琰為課堂的繙譯,她希望小朋友明白哲學是「暴風雨中的定海神針」。江智騫攝

年紀越細越無束縛

黃懷琰最記得「甚麼是不同」一課,小朋友要製作面具後戴出街,體會與人不同,3歲孩子毫無困難,反而7歲的怕與人不同,也怕被取笑;到「甚麼是愛」一課,孩子互相送花時要說一句「我愛你,多謝你」,7、8歲的孩子會忸怩說:「我愛你咁核突!」她觀察,年紀越小越理解抽象概念,表達越自由,不受束縛,「約7、8歲開始對自己有judgment……受身邊人和社會的影響形成框框」。

導師培訓工作坊中,有人質疑小朋友是否能複雜思考,Chiara勸說:「人人由零開始,你要放手接受細路仔一開始非你所想像的程度。」Chiara又強調主持人(facilitator)並非老師,必須保持中立,不可就任何孩子所言作道德判斷或干預,惹來全職老師疑竇:「這我不是不能教學生嗎?」Chiara便答:「當然可以教,但你不是做哲學。」

「歐洲學校早已不是單向知識傳授的地方,是完善設備的實驗場地,讓所有人實現自我,尋找知識的方法和定義。」黃懷琰認為成年人更需要哲學教育,「無論學歷幾高,中大港大教授都好,我所見他們好喜歡尋找答案,一定要有結果和指引,但哲學從來無單一答案,重點是在過程。」

她進一步說,哲學就是討論問題的行為,本不深奧,而歐洲設有兒童議會,讓孩子就相關議案發聲。法國電影《Marion, 13 ans pour toujours》(瑪莉安永遠十三歲)講述13歲女生因欺凌上吊自殺,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放映會每每邀來校長、老師、心理學家等持份者,以哲學工作坊形式與學生討論校園欺凌,黃懷琰曾參與其中一場,熱烈討論目睹暴力發生視而不見,是否屬於罪行。

兩年來,黃懷琰辦兒童哲學課只夠收支平衡,她希望更多人推廣兒童哲學,遍地開花。兒童哲學是否抗衡自殺良方,她不敢定論。來上課的孩子年紀小,未必記得,她淡淡地說沒所謂。

黃懷琰說,哲學是「暴風雨中的定海神針」,希望香港的小朋友上過課,迷惘時能想起哲學,解答疑惑。哲學像一顆久不發芽的種子。「我每次上課都會點蠟燭,下課吹蠟燭,讓他記住,在腦內入面點起一點智慧的光,就算完全不記得上堂內容,希望他記得這一點光。」有燈就有人,願孩子們記得,我思故我在。

Chiara叫小朋友以揑泥膠來表達幸福與不幸福的事,並助他們用言語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