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潺 菜 - 坪原猴

【越陌度阡】潺 菜 - 坪原猴

【越陌度阡】
之前介紹過兩種「滑潺潺」的蔬菜,分別是「秋葵」和「黃麻葉」,加上今天談的「潺菜」,滑潺潺三寶便集齊了。比起前兩者,香港人對潺菜的認識應該更久更多。潺菜原產自中國、印度以至非洲,是一種分佈廣泛的蔬菜,原因應該是粗放野生,少蟲口病害,任何地方都能栽培。先談中國的潺菜歷史吧。潺菜的本名是「落葵」,「葵」的稱謂應該來自她葉子的形狀,圓卵狀的葉子有點像葵葉,但那個「落」字就有點不可解了,便讓我猜猜吧!落葵是一種攀緣農作物,遇上樹枝籬笆即會迅速攀爬而上,而且還有一個人們不大知曉的特性,就是當葉子老掉之後便會很乾脆的脫落,如一片片掉落的葵葉,相信古人有見此種狀貌而給予落葵一名。

落葵也是潺菜的古名,早於魏晉年間已有記錄,南朝的陶弘景整修了漢朝的《名醫別錄》,便始有落葵的記錄,後來唐朝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及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描述落葵的性狀用法。其實落葵另有多個別名,每個地方也有不同,台灣叫皇宮菜、福建人叫藤菜,皇宮菜可能來自古籍內「御菜」一名,相傳是晉朝時白馬寺供皇帝所用的菜餚云云,不知真假。潺菜另有一名叫「胭脂菜」,古人會取其紫色的漿果作染料之用,亦因為那些成熟的一串串紫果如珠露垂下,所以又有「繁露」的古名。潺菜的英文名稱也有多種,如「Ceylon Spinach」或「Malabar Spinach」,應該是來自她的另一流行栽培地方:印度,其實不只印度,基本上整個南亞到東南亞各國都會見到潺菜,本地的外傭姐姐,不論是印尼、菲律賓、泰國或尼泊爾的,只要見到我農場田中或架上的潺菜都會欣喜若狂,跟辣椒和九層塔一起摘回家,便可煮一頓家鄉菜。福建人和台灣人也愛潺菜,因為愛那滑溜的口感,但是廣東人就好像不大喜歡了。廣東人不喜潺菜可從名字談起,別個地方的人名命潺菜都用皇宮呀、胭脂呀、葵呀、露呀等美好的字眼,唯獨是廣東人用「潺」字,潺是廣東方言,「滑潺潺」是最常的用法,鼻涕黏液等一概用「潺」字表示,「起潺」更是變壞的形象,潺算是一個貶義詞呢。外省人愛之稱為滑,廣東人棄之則謂潺。

潺菜粗生 無菜時作應酬之用

潺菜易種,但市場價值低,我在打鼓嶺生活多年,真的未有見過大規模生產潺菜的農夫(如果有讀者知道那兒曾盛產潺菜,煩請告之)。但各家各戶都多少會在門前園後的圍籬種上幾株,待家中無菜時應酬之用,我的媽媽也是如此種了些許潺菜(我媽叫藤菜)在屋旁往茅廁的小徑籬笆上,現在想來也是童年笑話一則。從前的農村寮屋多把茅廁搭建於屋外有點距離的地方,因為那時多用旱廁或是較差的人手沖水設備,所以廁所總有點難聞氣味。我家因為全是男孩,一則是懶,二則是怕那股茅廁味,所以在只是百步之遙的上廁所途中,便會在籬笆下拉開褲子小解,養成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道家小解態度,剛好,那小解位置上的潺菜就生得最好。一般的農作物可是受不起未發酵稀釋的小便,記憶中就只有潺菜受得起,我還記得夏天常吃的那一籬漂亮落葵,紫珠串串,全是兄弟們每天早晚的一番滋養功勞。

串串紫色漿果,可作染料。

嫩梢摘取幾次後便會長得較硬,那時就讓藤葉上架蔓延,再摘取肥嫩葉子作菜。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