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行草展 - 蔡瀾

順德行草展 - 蔡瀾

我的行草展,從第一場在北京榮寶齋開完後,接着是香港榮寶齋,到青島出版社的第三場,將來的第四場到哪裏好呢?友人建議還是在珠江三角吧,好,就先到深圳、廣州和幾個大城市走一趟,考察展出地點的條件。

來到了順德,被當地朋友請去吃了一道叫鹹蛋黃灌肥燶叉燒的菜,就即刻決定下來,第四場在順德開,字一張也賣不出不要緊,有幾餐好的吃,已夠本。

順德以前去過好幾次,每回都是走馬看花,做電視節目時也不過那三兩天,這趟借開書法展的名義,從二○一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到八月十一號,一共十五天,有足夠時間讓我在書法展之餘,吃出一個精采來。

首先介紹這道鹹蛋黃灌肥燶叉燒,從扮相就深深地吸引着你,是聚福山莊構思出來的,用一管鐵筒插入一條半肥瘦的梅頭肉,灌入鹹蛋黃,再用古法把肉燒燶,切成一片片厚厚的肉來,中間鑲着流出油來的鹹蛋黃,味道當然好到不能相信,上桌時眾客已哇的一聲叫了出來,非吃不可。

在準備期間和開記者發佈會也去過幾趟,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菜式出現,有些是失傳的古菜,有些是創新中不古怪,甚於傳統的美味。有些是名聲已噪,不過到了小店吃到更好,像那雙皮乳和薑汁撞奶,路經名店食時,奶淡如水,投訴後拿去再撞,撞了幾回也撞不凝固,不如小店裏自養水牛的奶汁,還有那貌不驚人的老薑,做出來的雙皮奶和撞奶,簡直是好吃到文字不能形容,各位要親自嘗試才知道我講的是什麼。

在試吃各種美味之間,我也會盡量地花一些心思,於傳統的食物變出新花樣來,譬如說順德著名的鳳眼果,夏天剛是當造,傳統的做法是先將鳳眼果煲熟,與雞塊焗炒出香味,再燜出來。

如果加上同類的栗子,又有什麼效果?我再添了大樹菠蘿的種子返去燜出三果來,吃客便會咦的一聲問道:「那是什麼?」

日本人叫這種不失傳統,但又創新的做法為「隱味」,像吃炸豬扒時配上的包心菜,有家出名的炸豬扒店的特別好吃,原因在於把西芹絲混進去的「隱味」。

不過與其吃一些著名的大菜,我還是喜歡粗糙的,受經濟條件所限時做出來東西,像當今的「龍舟宴」,又用鮑參翅肚,又用雞鵝鴨,就不如把「節瓜煮粉絲蝦米」「豆角炒蘿蔔粒」「鮮菇炒鯪魚丸」之類粗菜混入大鑊中的「一鑊香」好吃,這回去,就要去找這些來吃。

說到粗菜,上次去「豬肉婆」,弄出十幾碟大菜來,吃到最後,還是他們家做的「油鹽飯」最佳,幾個朋友各吞三大碗,面不改色。

去到順德,不吃河魚怎對得起老祖宗,上回去,有一家賣魚生賣得出名的店請我吃飯,魚生當今香港人已不太敢嘗試,不過人家吃得上千年的東西,淺嘗又何妨。

不過問主人家,魚油呢?回答說不賣了。什麼?那才是真正對不起老祖宗,從前我們吃魚生,還會添上一碟盡是脂肪的魚肥膏,我下回去,一定會要求來一碟。

豬雜粥也會去吃,一般的香港都有,「生記」做得也不會比順德人做得差,我去尋求的是豬雜的原始做法和精神。舉個例子,洗豬肚時要用番石榴葉子加生粉去淨餿味。還有那原汁原味的豬紅,順德人特別懂得炮製,吃了真是可以羨慕死政府禁止血類製品的新加坡人。

海魚一養就遜色,河魚不同,可以養出和野生幾乎同味的河鮮來,順德人還有一種特別的養殖方法叫「桑基魚塘」,勤勞智慧的祖先們將漬水的地勢,就地挖深為塘,用泥土覆了四周為「基」。基上種桑,用桑葉餵蠶,蠶的排泄飼魚,形成「桑肥蠶壯,魚大泥肥」的良性循環,當今珠江三角洲各地已見少賣少,只剩下順德還有一些。

魚肥不在話下,桑葉的美食有「桑葉扎」,是不承傳便會失去的點心之一,將各種時令蔬菜切丁,用鮑汁提鮮,再裹上桑葉汁製成的皮,翠綠可喜,別開生面。

桑基蠶香這道菜,用蠶繭、墨魚、夜香花、燒肉、淡口頭菜葉切碎,炒至焦香,裹以魚膠,表面蠶絲,用威化紙切成。

至於甜品的倫敦糕,我們怎麼做也做不過歡姐,在我的點心店賣,也只有向歡姐入貨,這是對當地美食的一種敬意。這回去了,聽到有些人話另外一家比歡姐好吃得多,更非去試不可。

一般客人對白糖糕的印象還是只停在「帶酸」的程度,不知應該是全甜的,希望能吃到更上一層樓的味覺,再向他們入貨,這一點歡姐也不介意吧?

釀三寶沒什麼特別的地方,釀鯪魚卻能讓外國人驚嘆,做得好的餐廳不多,這次希望吃到最佳的,什麼是最佳,我不停地說,是比較出來的。

本來想把做好的資料一一告訴大家,寫到這裏,發現才說了十分之一,請各位耐心等待,我會再三細訴。

順德,我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