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問題】籠屋 劏房 共居 $4500斗室租盤有乜揀?

【土地問題】籠屋 劏房 共居 $4500斗室租盤有乜揀?

【土地問題】
據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報告,全港至少有21萬人居於分間樓宇單位(劏房、平台僭建物、天台屋及床位),人均面積僅56.5平方呎,較一個標準車位(134.55呎)更狹窄。當中劏房租金中位數,更攀升至4,500元。居於斗室,成為基層的集體故事。為了解基層住屋的困苦,記者以4,500元為上限搵租盤,同時走訪籠屋、劏房及主打年輕人市場的共居單位住戶。究竟要在我城找宜居,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仍能樂觀地窄縫見曙光?

與鼠同眠 三口家擠百呎劏房


屋內的一張碌架床,便是麗珍一家三口主要的活動空間。

記者走訪一整天,找到較為理想的租盤是位於深水埗的120呎劏房,盛惠4,100元。單位設有獨立廚廁,附一張碌架床,便是單親媽媽陳小姐與兩個小朋友的活動空間。因為鄰近後巷的鼠患嚴重,屋主需長年封堵室內唯一的窗戶。炎夏時室內焗促不已,但為了省錢,大多數時間亦只能開風扇消暑。無獨有偶,麗珍跟丈夫和女兒住在荃灣的96呎劏房,人均面積僅32呎,同樣面對鼠患的困擾。她解釋,不少業主將單位分隔成劏房後,慣常將多餘的家具隨意棄置在天井、天台或後巷,成為老鼠和蟑螂的寄生地。

負責處理劏房戶個案、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社工陳愷蓓指,「居住環境壓迫,住戶容易有精神壓力,直接影響家庭關係,亦有礙小朋友成長。」面對基層住屋的苦況,她強調政府應盡早增加公屋供應,同時實施租務管制及限制單位最低人均面積,確保市民在合理的租金水平下,有較理想的居住環境。

六十年過去,籠屋仍是不少年邁單身漢的「家」。

單身漢籠屋 木蝨隨處見

全港分間式單位逾9萬間,在基層聚居的油尖旺及深水埗區,便有近4萬戶。記者找到最廉價的租盤,是月租1,200元的18呎的舊式籠屋。50年代起,籠屋為應付急增人口而應運而生。過往聯合國曾公開批評,指此等住房是侮辱人的尊嚴。時至今日,籠屋仍是不少年邁單身漢的「家」。記者甫入屋,便看到13個鐵籠,大門側為三格洗手間。室內木蝨隨處可見,在籠屋間穿梭。

2,100元月租棺材屋

居於籠屋廿多年的梁先生苦笑指,房租由從前百多元升破千元大關,佔收入四分之一,負擔很吃力;他同時慨嘆:「你連這裏也住不起,哪有別處可以選擇?」離開籠屋,記者找到另一個「大熱租盤」棺材屋,棺材屋即是分間床位,業主將單位以木板分隔出16個約20呎的床位,月租2,100元,多點私人空間,但環境同樣惡劣。

棺材屋(左)與籠屋,環境同樣惡劣。

記者:沈敏怡
攝影:伍永健、鄧鴻欣、伍慶泉、劉永發、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