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大和促林鄭速解決政治危機大和:回應五大訴求 最有利港經濟

投行大和促林鄭速解決政治危機
大和:回應五大訴求 最有利港經濟

【本報訊】由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社會衝突擾攘近兩個月,日資投行大和資本發表報告,稱未來60日是本港經濟興衰關鍵,特首林鄭月娥若能積極回應市民五大訴求,將是對本港經濟最佳的結果。倘若衝突持續及升級,金融界坦言將令本港疲弱經濟雪上加霜。
記者:陳洛嘉

大和資本亞洲(除日本外)首席經濟師賴志文發表報告,指特首林鄭月娥目前面臨巨大壓力,需於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及明年1月台灣大選之前解決眼前社會危機。雖然政府提出《逃犯條例》修訂「壽終正寢」,但不足以平息目前局面,相信未來60日尤關重要,「若10月1日再有百萬人上街,是中共不樂見之事」。

報告提到最佳情況(best scenario)及最差情況(worst scenario),兩者發生機會率同樣是40%。

大和發表報告,稱未來60日是本港經濟興衰關鍵。

籲查警方及官員問責

該行認為,最佳情況亦即唯一平息危機的方法,是特首願意回應示威者所有或大部份訴求,包括就警方行動進行獨立調查、重啟普選的可能性,以及向涉及今次危機的官員問責。

至於最差情況,則是政府對示威者的立場轉為強硬,「戒嚴或緊急狀態並非不可想像」。雖然可以有效地結束所有抗議活動,但將對香港造成嚴重及不能挽回的損害,甚至是解放軍介入事件。另有兩成機會出現任由問題蔓延(let it burn)的情況,即正如近日政府取態,該行相信不足以緩解目前緊張局勢,且抗議運動將持續。

報告作者賴志文向本報表示,由於近日連串社會事件有惡化及升級現象,有一定嚴重性,擔心一旦出現報告中的最差情況,最終會嚴重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他又指,該行並非要「曲線表態」,但香港目前所面對前的政治危機已令客戶及投資者所擔心,認為同業有需要評估連串事件對香港經濟影響的嚴重性。

經濟師憂損金融及樓市

各界對今年香港經濟增長亦不容樂觀,華僑永亨銀行經濟師李若凡表示,連串社會事件暫時對零售及旅遊業影響較大。事實上自5月份起,受中美貿易戰等因素拖累,本港零售數據已連跌4個月,若社會事件持續發酵,將對本港經濟雪上加霜。不過,她認為目前風險暫時可控,未見資金流出本港,港滙仍然偏強,最近拆息亦回落,反映本港資金充足。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表示,連串社會事件已影響零售業,若情況持續及轉差,將蔓延至金融市場及樓市,影響將會很大。「本來第一季經濟增長已經差,原預期第二季應有改善,但發生連串事件後相信改善幅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