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問題】$5,500先有似樣單位 IT男共居馬灣

【土地問題】$5,500先有似樣單位 IT男共居馬灣

【土地問題】
房屋供應不足,為應對住屋需求,共居空間應運而生。猶如大學宿舍般的共住房間,高舉共居是分享生活的美麗旗幟,成功打入年輕人租房市場。這類公寓提供床位、共享房間至獨立套房等多款房型,月租由3,000至過萬元不等。

市場上,4,500元內的共居公寓,選擇確實不多。記者分別參觀了兩個共居單位。首間是位處油麻地的「書匯」。公寓由唐樓改建,共五層,每層可容納廿多個住戶,附有迷你煮食間,以及百餘呎的共用空間。至於租金與配套,租戶可選擇以3,500元租住床位,或以4,500元與陌生人共住雙人房。前者的床位近似太空艙,只有約20呎。租戶鑽進床位,拉下垂簾,便是「房間」。床位間設有小型衣櫥,以及可收摺的工作桌。環境雖較棺材屋整潔得多,但空間同樣狹小。房間之間亦只靠木板分隔,毫無隔音可言,私人空間亦欠奉。公寓的大廳及公家廚房,設於另一棟唐樓,相當不便。

位處油麻地的書匯,由唐樓改建,3,500元租住床位約20呎,如太空艙。

20呎共居床位 索價$3,500

另一個共居選擇是位於馬灣的Inntech,專攻創科界背景的年輕一族。公寓是三層連天台的獨立屋,地下及一樓均有大廳。四人房的月租,每人盛惠4,990元,感覺類近離島的度假屋。房內各有兩張碌架床及儲物櫃。儲物及私人空間較「書匯」更小,然而Inntech房間寬敞,加上分層均有大廳,整體空間感較「書匯」理想。

所謂house sharing,與陌生人同住以外,更有彼此共同為社區付出,互相照料的元素。然而,香港式共居,更像宿舍服務式的公寓。對年輕人而言,吸引力何在?剛搬進Inntech不久,30歲的Jason指,這類住宅除了以便宜租金解決住屋需要,更重要是擺脫孤獨感。Jason自小在美國長大,畢業後遷至內地從事創科工作近七年,一個月前移居香港。現時他在港任職程式編寫員,月入2萬元。他笑指,老家的大屋稱得上豪華,即使在內地工作,住的也是得體的單位。因為香港租金貴得驚人,因此才決定住進Inntech月租5,500元的共居雙人單位。

Jason笑指,自小怕孤獨,離鄉別井多年,最怕是獨個在家待着的時光。因此,住進共居公寓,即使私人空間較從前大減,但至少不再寂寞。他解釋,現時所住的公寓主要招攬創科或創業背景的住客。因此住客的行業背景相近,彼此可以交流事業上的想法,對他而言是一大優點。他續說:「香港共居公寓的合約大多以月計,對年輕人而言有較大彈性。住一段時間,又可轉換新環境。」

不過他坦言,即使是年輕人,共居亦不是他們長遠的住屋選擇。「始終日後有伴侶時,不可能繼續窩在狹小的房間內,甚或與陌生人共住一房。」他認為,現時坊間的共居單位,只適合一些未有經濟基礎,又渴望有「獨立」生活空間的年輕人。被問到港式共居的評價,Jason強調,除非確保住戶有合理的私人空間,同時能在生活或事業發展上互相幫助,不然只是美化的共住劏房。

Jason(右)認為,共居公寓雖欠缺私人空間,但至少不再寂寞。

共居Inntech的房間寬敞,各層均有大廳,四人房的月租,每人盛惠4,990元。

記者:沈敏怡
攝影:伍永健、鄧鴻欣、伍慶泉、劉永發、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