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
從奇萊登山口到海拔2,850米的「成功山屋」,約5公里,早上六時離開登山口,悠閒上路,十時前已抵達山屋。我們是最早到達的一隊,也是唯一從香港來台的登山團隊,一般登山客會繼續上登稜線,在海拔3,300米的「奇萊山屋」留宿,方便清晨出發登頂;像我們那樣在成功山屋過夜的,也不會浪費這半天時間,趁空檔到北峯走一趟。同行隊友因高山反應不適,我們決定留下陪她,只在山屋附近逛逛。
山屋就在乾涸的濁水溪源頭溪床旁邊,陽光燦爛,林下眾多高山野花盛放,喜歡植物的我,看個不亦樂乎。午後出發的登山客陸續到達,山屋也熱鬧起來,然後氣氛忽然變得詭異──有登山客拿出三根香,點燃後插在山屋前,默默地拜拜。從合歡山眺望奇萊山,由主峯、北峯、卡羅樓斷崖、屏風山、大禹山等組成的一列綿延山脈,氣勢雄偉,當雲霧如瀑布般自稜脊下滑,更是壯觀。因其座向,背向陽光的山峯常顯得漆黑,有「黑色奇萊」之稱,但這個稱號的來由,還有其他:奇萊山勢險峻,錯綜複雜,雲霧變幻莫測,是台灣發生最多山難的山區之一。
成功堡靈異事件 登山客燒香拜祭
為了趕及在5時45分前登上稜線迎接日出,我們凌晨三時摸黑出發,經過另一座山屋「成功二號堡」時,心裏竟然有點發毛。台灣登山人口眾多,相關雜誌出版事業也蓬勃,隨便翻閱一本,不難找到山難相關資料,也不乏繪影繪聲的事件描述。 因為閱讀雜誌,得知成功堡的來由,以及1971年清華大學七人登山隊成功堡的詳情,隨後數年內相同地點發生多次山難,加上電視傳播,同儕口耳相傳,靈異謠傳更是不斷。鬼神之說本不可信,但深夜親臨現場,加上目睹登山客燒香拜祭,難免胡思亂想,不過很快進入沿溪上溯路段,要專注攀爬,容不得分心。
手腳並用也攀上陡峭山坡,然後森林彷彿穿了個大洞,這是奇萊山區的典型地質特徵,背向坡大崩壁。奇萊是單面山,東坡較平緩,西邊則是斷崖,碎石遍佈,路線從西面的合歡山過來,要翻上稜線,破碎且陡直的斷崖崩壁,是必須面對的。黑暗中看不清右面的無底深淵,靠着左面山壁,踏着碎石小心前進,上了又下,很快便過了幾個崩壁。天色漸亮,回頭隱約看到之前橫越的大崩壁,驚心動魄。
「大哥你是怕我們看到崩壁會嚇到腳軟,才故意摸黑通過吧?」我跟領隊陳大哥說笑。陳大哥是台中某山社的資深山友,特意請他來當我們的領隊,也拜託他安排一切入山的手續和食宿。在台灣登山,不如日本方便,但更重要的,是安全考慮,日本登山路線清𥇦,獨行也問題不大(但不鼓勵),到台灣登山,還是找個有經驗的台灣山友同行,比較放心。「我也不高明,因為只能騙你們一次。」陳大哥當然知道我在說笑,出發之前,他已告訴過我大崩壁的情况,看不見,可能免去心理壓力,不知情,其實更險,況且原路下山時,還是得在大白天下面對。
坊間宣傳野外安全,往往偏向灌輸恐懼而非理解和防範。想起去年台中市消防局一套呼籲市民登山安全的微電影,近似鬼片的黑暗風格,被批評「嚇人不敢爬山」,原意雖好,宣傳效果也佳,令人印象深刻,但以操作恐懼達到目的,並不理想。恐懼會讓我們避開危險,同時會讓人難以應對危險,皆因腦部主導恐懼的杏仁體反應直接、快速、卻情緒化,惟有強化大腦皮質活動,也就是理性分析與思考,才能應付危險。準備充足,有信心應對,自然能免於恐懼。
跨越大崩壁,奮力攀上稜線,迎來天際第一線曙光。要到達主峯峯頂,前面還有好一大段路要走。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