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太公兵法 - 劉細良

【讀書好】太公兵法 - 劉細良

【讀書好】
逆權時代開始,香港人要學多點權謀兵法,因為這個政府及黨國機器背後,全是謊言及陰謀,一不留神,就會墮入對方佈下的天羅地網,形勢逆轉。中國古代最知名的兵法,首推春秋時代齊人孫武的《孫子兵法》,其實,另一部戰國時代集大成之作《六韜》,又叫《太公兵法》,作者叫太公望,即姜太公,相信是戰國人借姜太公之名撰寫的兵法書。此書名氣不及孫子,但在國際上的影響,可能比《孫子兵法》更早。《六韜》七世紀已經傳入日本,據說源義經因盜得《六韜》,作戰所向無敵,是因為他用《六韜》中的為兵法依歸。

上兵伐謀

《六韜》是以周文王、武王與姜太公呂望對話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影響很大,共分六卷。今天介紹是日本漫畫版《六韜》,以中「文伐」第十五為骨幹,「文伐」的意思是用非武力手段而達到武力目標。這與孫子兵法的「謀攻」相若:「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文伐就是政治手段,用權謀,針對強敵內部矛盾,進行分化、瓦解和削弱敵人,最後為軍事上消滅敵人創造有利條件。

漫畫故事《六韜》是以地方大波銀行的人事鬥爭為背景,主角香田原本是個單純的上班族,以為只要做到業績,就能逐步向上,但當發現業績表現比自己差的同事,爬過了頭取得升遷機會,開始覺悟到職場如戰場,他借助《六韜》的造謠、分化、拉攏、切割等詭計,令銀行第一第二高層出現內鬥,最後爬上高位。故事大概是簡單版的《課長島耕作》,有趣之處是用《六韜》作主角,應用到職場權力鬥爭之中。

春秋戰國是中國人思想最活躍多元的時代,陰陽家、縱橫家、墨家及兵家,可以說是構成了中國人權謀及政治思想的基本知識。瓦解強大的敵人,只有從政治入手,而政治,就是分化切割逐個擊破的手段。中共能夠擊潰龐大的國民黨,不是因為馬列思想,而是朱德、毛澤東等人對傳統的權謀有深厚認識。

政治先於武力

逆權六月,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多人參與的群眾抗爭運動,中共及林鄭政府以「拖」來意圖瓦解,這是吸收了2014年雨傘運動佔領的經驗,等待民意形勢逆轉才慢慢收拾示威者。善戰者,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時機才出擊,選擇最大勝算的戰場才引敵方出動。七月廿一日元朗黑幫流氓無差別攻擊普通市民,是自六月十二日警民衝突以來,中共及林鄭陣營最嚴重的失誤,黑幫攻擊市民令建制道德破產,民意已經再沒有機會逆轉了。

現時正是出手瓦解、分化及拉攏對方陣營的好時機,反送中陣營一定要高舉正義道德旗幟,以反對「警黑流氓治港」為目標,因為這是團結所有陣營的「聖杯」,商界、鄉事、前高官、公務員均是全力爭取對象。但反送中陣營一定同時要高舉非暴力的旗幟,流氓襲擊市民,人神共憤,才令林鄭政府壽終正寢,那麼示威者去元朗復仇,必定會陷入「兩派政見不同人士互毆仇殺」的指控。現在對手在721之後已經大敗,唯一逆轉方法是臭蟲戰略,「我雖然臭但你也同樣臭」,七月廿七日元朗遊行,對手有可能會安插流氓充當示威者,襲擊商舖,攻擊鄉村,大家必須冷靜,提高警覺,一齊入一齊走,不留守、不衝擊。

現在是「文伐」的好時機,爭取最大勝利,上兵伐謀,切記,不能武鬥。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