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講趣】舊單車+廢物大改造 架生車落區變流動工作坊

【港情講趣】舊單車+廢物大改造 架生車落區變流動工作坊

【港情講趣】
60至80年代,香港街頭不時出現載貨單車(cargo bike),用來運送貨物、牛奶、石油氣罐等。對比起汽車、大型交通工具,單車更靈活及貼近生活日常。在歐洲,現時的載貨單車甚至成為了載小朋友上學的校巴。「製造載貨單車的流動性可以很闊,我們構思時想到露營單車、美食車。因為平時常借工具給朋友或社福機構,所以我想不如直情製造一架載貨單車,設計到可以放工具。」

辦社區項目及藝術策展的封曉彤(Stephanie)跟做升級回收(upcycling)的機械維修師傅劉偉昌是單車友,日常也會互相交流手工藝及升級回收的心得。他們於去年9月開始「流動架生車」的實習學徒計劃,招攬10名學徒,一起將舊單車加料重新改造,製作成一架可以放工具的載貨單車,希望能隨時落區開班教改裝之餘,也可以讓有需要運送大型物件的居民借用。「我們本來就是一班素人,不是讀設計出身,不是工程師建築師,但我們都有信念,覺得這輛是社區的流動架生車。」

「流動架生車」以舊單車加料重新改造,製作成一架可以放工具的載貨單車。

五金舖見識 學徒鋸木燒焊一腳踢 

二人跟學徒一起從零構思,最初階段更找來基層設計師陳家興交流意見、用紙皮做模擬車落區問街坊意見。昌哥亦帶學徒去回收場找單車的舊零件,或落街拾卡板鐵枝等有用廢料;去五金舖見識、學買材料。他們把舊單車拆散再重新燒焊接鐵,由兩輪變成三輪、駁單車鏈,還要計數畫圖、鋸木、燒焊、電鑽上釘,對於一班沒有經驗的學徒,在昌哥身上學到的是不同實戰技巧。「我發現很多年輕人一看到是難事,會即刻話好難做,他沒細心想過做不做到。你覺得難,我就教你怎樣鋸木、去哪裏買材料,有人帶住你,你會有心機做。當你買材料回來踏出第一步,起碼行到第一步。」

約9個月後,「流動架生車」終於面世,未來亦計劃將這部架生車踩入校園及民間機構,做個流動升級回收工作坊,亦可幫助居民解決一些日常小問題。「我們可能不定期出動入屋邨,因為是流動工作枱,所以我們一開檔就已可讓大家製作東西。街坊都有很多問題,有時街坊會問水龍頭漏水、換膠塞、兩腳插換三腳插等等,我想架生車的工作範圍已經可以做到。」昌哥覺得最重要還是教大家如何使用工具,從而靈活地應用在日常中。

丟物前 「再賜它多一次生命」

他們更剛於6月參加荷蘭舉行的國際載貨單車節,成為香港第一支參展團隊,跟其他國家分享交流。他們希望在香港推廣單車城市的概念之餘,也希望大家在丟所謂的垃圾之前,先思考物件的再可用性,再反思香港廢物棄置情況。「有時看到物件爛了,丟棄的話很浪費,很多時我會想在它的第一生命完結後,再賜它多一次生命。電器我不懂修理,但我可以用它的外殼、零件去做第二樣東西。好像你看我成日好鍾意修理那些燈、小工具,都是這個原因。」昌哥說。

5月曾舉行開放日給公眾一齊試踩架生車及交流意見。

導師昌哥(右六)及Stephanie(左四)跟學徒從零開始,由構思到落手砌車,歷時約9個月。

架生車的大多數材料是從回收場或街上拾回來,如卡板。

參觀人士Yvonne試踩架生車,認為日後可以發展為載小孩或寵物,甚至是雪糕車。

昌哥同是「昌哥架生房」創辦人,出名做升級回收。

大多數學徒都是經歷這次創作,才第一次正式學鋸木、燒焊、用電鑽等「三行佬」的手藝。

車頭的木箱還可以拉出木板成為工作枱。

學徒阿魚最難忘是第一次將單車拆散再組裝,「那次弄到整隻手烏卒卒,感覺是自己真實地在做一輛單車。」

「流動架生房×一木工房」工藝沙龍 

日期:7月27日(2pm-5pm) 
地址:中環藝穗會賽馬會劇場

記者:蘇敏婷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