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記者醜聞多 編造學者分析被炒

曾任記者醜聞多 編造學者分析被炒

英國保守黨黨魁人選大熱約翰遜不單在政壇作風隨性放達,在新聞界工作時也甚為不羈惹火。他曾因編造學者分析遭《泰晤士報》辭退,之後當駐歐盟記者時,不時為文章加鹽加醋,宣揚疑歐思想,吸睛之餘也惹來不少同行質疑。

或成「寫手」首相

約翰遜從政後仍筆耕不輟,每周為《每日電訊報》撰寫專欄,若然他成功當選黨魁,將會成為近年首名成功晉身首相的「寫手」。約翰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泰晤士報》當實習記者,但不久便在一篇提及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孌童的文章,揑造自己教父兼牛津歷史學家盧於斯的說話,遭揭穿後被炒。

這位新聞界初哥遂轉到《每日電訊報》任職,並於1989年獲派駐布魯塞爾。在那被視為刻板官僚的城市,年輕的約翰遜憑着破格的疑歐文章,在一眾慣於實事求是的年長記者中跑出,成為少數為人熟悉的駐歐盟記者。當時的《泰晤士報》駐歐盟記者吉爾福德指,這名老同行「不介意誇大故事,所以新聞與娛樂沒有多大差別」,他筆下的驚人文章,與「事實的關係極為有限」。

宣揚疑歐思想

約翰遜確撰寫過很多火熱卻不實的新聞。他報道過歐盟希望標準化棺材、劃一安全套尺寸和肥料的氣味,並拒絕意大利製作小於平均尺寸的要求;警告過歐盟將禁售雞尾酒蝦味薯片;虛稱過歐洲人要強制擁有歐洲身份證等。

同事與同行對他所撰的文章都半信半疑,約翰遜的前上司黑斯廷斯更直指他「蔑視真相」,「不適合擔任國家職務」。不過他不只有負評,他轉任首席政治專欄作家後,深得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的喜愛。而他布魯塞爾辦公室的前副手珀內爾指,約翰遜小時候「甚麼都愛鬥,鬥誰頭髮最金、誰最快、誰最聰明」,長大後的他也渴求群眾喜愛,「格外有動力」攀上最高位。
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