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前輩曾教誨:記者是市民的眼和耳,代表市民去看和聽,其實記者也代表市民的口去發聲和提問。不少網民昨日一邊看特首林鄭月娥的記招,一邊拍案叫好,因現場記者不分哪間傳媒,無不對高官一再迴避提問、耍官腔、搬龍門式回應感到不耐煩,有記者更忍不住叫:「喂特首唔好咁啦,講返句人話好冇呀!」一眾高官有否想過,連記者都尚且如此,記者所代表的市民有多大不滿?
政府對傳媒向來都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不少記者對林鄭月娥在7.1立法會大樓被衝擊後,即晚凌晨4時急見傳媒歷歷在目。然而這次人命攸關的元朗襲擊事件,林鄭翌日下午3時才現身。昨日有記者向林鄭提出有關問題時,林鄭竟推說為了「掌握多啲事實」才舉行記招,令很多行家咋舌。
傳媒連番追問逼回應
提出問題的記者固然追問,林鄭也重施故技說「我已經答咗你嘅提問」,試圖避開尖銳問題,同時警務處處長盧偉聰上前回應其他問題來解圍。此舉令一眾行家更為不滿,有行家幫忙追問、有行家放棄追問機會,直接要求林鄭先回應未答的問題,逼得林鄭再度回應。此外,面對這類提問次數有限的政府記者會,行家們亦變得有默契,不會圍繞着同一問題死纏爛打,試着從不同角度切入,務求在有限時間和提問機會內,要求高官交代最多的事。
有出席記者會的行家不諱言,行家們確實有點激動、有點宣洩,激動是因為不滿元朗發生的事,宣洩源於不滿林鄭等人的表現。畢竟記者也是人,只是記者比一般人多了一個機會當面質詢官員,說到底這也是記者的天職。
■記者呂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