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就仆街 - 馮睎乾

小時了了,大就仆街 - 馮睎乾

昨天跟友人吃下午茶,他半開玩笑說:「估唔到今時今日,對香港前途最有影響力嘅中學,原來係喇沙。抗爭者嗰邊,精神領袖係英文嘞嘞聲講『be water』嘅李小龍;對家嘅一哥,就係講英文會講『people stepping people』、『I can't find the right word』嘅盧偉聰。兩個都喇沙仔,點解水平差咁遠?」我不忘補充:「仲有個180度拗斷人隻手嘅警察,應該係柏林仔,佢都係校友,喇沙呢期真係人才輩出!」

小時候的鄭柏林是童星,以可愛冬菇頭深入民心。一九八九年他四歲,代表市民向訪港的查理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獻花,全港無人不識。之後他一直拍戲,合作過的藝人包括梁朝偉、林子祥等。鄭柏林的人生成就,很可能在童年時期已完全解鎖。然後是歲月蹉跎,由萬千寵愛在一身的萌童,逐漸面目模糊,最後泯然眾人。人大了,沒有前呼後擁、掌聲喝采,鄭柏林知道,他再也不會見到王子。

假如人生可分四季,對鄭柏林來說,十歲前都是繁花盛開的春天,十歲後就是花木凋零的寒冬。「贏在起跑線」這句話放在他的身上,顯然有另一意義:一遠離起跑線,他就輸了。太璀璨的童年,往往無以為繼,古有方仲永,今有鄭柏林。當然,將兩者相提並論,對方仲永很不公道——方仲永本身有聰穎天資,只因缺乏適當栽培,慘被愚父當搖錢樹,長大後才淪為路人甲,令人扼腕痛惜;小柏林優勢則全在可愛外形,不見得有出眾才華,成名是偶然,長大後絢爛歸於平淡,實屬意料中事。然而當事人未必就能泰然處之。

鄭柏林中學入讀喇沙,少年尚算順遂,命水不差。他曾揚言想當醫生,但成績不足以修讀醫科,於是在港大讀生物科技。本來這也是不錯的選擇,但鄭柏林畢業後,卻完全轉了跑道,反而投考警察。為什麼呢?他曾對記者表示,「醫生及當差都能夠幫人,亦富有挑戰性」。原來念念不忘的,始終是當醫生,我覺得當中不乏虛榮。醫生可幫人,生物科技難道不可?做醫生跟從事生物科技的不同,大概在於醫生更有「主角光環」,常有機會走到前線,讓他重溫小時候那個被人前呼後擁,到處是掌聲喝采的美夢。

做不成醫生,鄭柏林發現當差也有類似的「明星效果」:疊馬,英雄主義,八面威風,爬得夠高的話,還有大班兄弟向你阿諛奉承。人生沒有如果,但假如真有如果,柏林仔沒當上童星,他也許更能安於平淡,默默從事生物科技,而不會好高騖遠,立志要做個「保護市民」的英勇警察。現在鄭柏林會覺得自己做錯了嗎?不會的,他認為拗斷「暴徒」的手,根本天經地義。英雄與人渣的距離,從來就只有一步之遙。

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本來只是漢末陳韙對小童孔融一句戲言,沒什麼事實根據。但上世紀二十年代,心理學家特曼(Lewis Terman)對資優兒童進行了長期研究,似乎為這句中國古語提供了一個註腳。特曼找來一千五百個平均智商達一百五十的資優兒童,大多數來自上層或中產家庭,然後追蹤他們一生,研究其健康、學業、財富、工作狀況,結果發現:儘管不少「神童」的確成為律師、醫生、科學家,但他們大多數人的職業,其實只是警察、海員、打字員級數。特曼得出的結論是,智力和成就非完全相關,換句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據林鄭月娥所說,她也是「小時了了」。她一再自稱幾乎年年考第一,但她會考成績是什麼呢?3A5B1D。算好,但一點也不起眼,以考試機器來說,連炫耀的資格也沒有。貨真價實的「小時了了」,長大後也沒有品質保證,何況只是一廂情願的「小時了了」?後者只為當事人的人生,帶來莫名其妙的虛榮(像鄭柏林),或目空一切的自信(像鄭月娥)。對社會貢獻最大的,不是小時候最叻的人,但對社會遺禍最深的,則往往是小時候自以為最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