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執法不公 民怨沸騰 - 伍家謙

SUNDAY:執法不公 民怨沸騰 - 伍家謙

無論甚麼運動都好,只要有球證或評判存在,就多少會出現些爭議。是否有意或許難以證實,但無可否認的是,一個再小心、經驗再豐富的人都有可能犯錯,無心之失,實難避免。過去有球證在退役多年後承認曾於大型比賽誤判,惟賽果早已塵埃落定,無法逆轉,吃虧一方還是吃了虧,平反無門。

球類運動,多靠球證肉眼決定一切。應否引用科技協助執法一事爭拗多年;支持者指應以公平作優先,反對一方則堅持比賽流暢度最重要,每每叫停,可觀性就大大下降。個人認為競技這回事,其實沒甚麼比公正更吃緊;可喜的是近年足球加入VAR,籃球及網球則早有重播與鷹眼系統,以科技填補有可能出現的人為失誤,合情合理。

可是有些事情,人的因素還是影響很大,例如補時。足球的補時甚難掌握,明明補五分鐘,但期間若有犯規受傷,或者入球出現,又有「補上補」;雖說球例會有相關準則,但很大程度還是視乎球證的判斷,如此情況,當中就可以大有文章,爭論亦往往因此而起。這方面,就不如籃球般分秒不差了。

但籃球還是籃球的爭議,最常見莫過於犯規尺度問題。尺度過緊,球球吹停,比賽不好看;尺度過寬,兩隊肢體碰撞太多,最後演化成全武行亦不是未試過,過猶不及,甚難適中。職業比賽尚可翻看重播,但小型比賽,就真的只能依賴場上判官。多年前聽過兼職球證的朋友討論,他們承認誤判在所難免;有時上一球判錯了,就惟有下一次給吃虧一方「鬆手」少許,以作平衡;要做到絕對公平,其實不太可能。

任何事情都好,一旦滲入人治味道,就有可能出現不公平;更重要的是執法標準必須統一,不能甲隊推人視而不見,乙隊打手就輕輕帶過。如此執法,就別怪球員老是找球證來投訴,也不要問為何球迷如此不滿。沒錯,他還可以拔出紅牌把受不公平對待的球員趕出場,可是問題其實從沒有解決過;問題源頭,誰都知道,是因為一個不公平的球證創造了一個不公平的競賽環境。
文: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