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麵包香 人味濃

港故事:麵包香 人味濃

香港仔黃竹坑道及香業街一帶,總是傳來陣陣甜香,靠着鼻子帶路走進香香麵包的廠房。這香氣縈繞逾半世紀,從西環飄至黃竹坑,雖然於零售市場名不經傳,香香多年來供應黃竹坑大部份餐廳,乃本港第二大麵包生產商。兩年前接手的姜智深,堅持老父的一套傳統工藝及重視出品的原則,以綿密厚實的高筋麵包,佔據餐桌的重要地位。
記者:潘婉玲
攝影:翁鈺輝

「我哋每日生產3,000條方包,比以前少咗,因為想品質穩定啲。」接班人姜智深(64歲)邊帶領記者巡視7,000呎廠房,邊介紹身旁的老員工,「呢位係發哥,15歲開始跟我爸爸,有冇40年呀?」即使已全面機器化,香香的人情味傳統依舊。生產部師傅凌晨1時便開工,因應當天的濕度調製麵糰及發酵時間,麵糰經過3次發酵才入爐,經逾200℃高溫洗禮,烤得金黃色的方包便出爐。中午前製成的麵包,會放一晚,待水份稍為收乾,翌日凌晨方送到餐廳,製成三文治、多士及蒜蓉包,「新鮮嘅麵包太多水,再加炒蛋、番茄,份三文治就會太黐,唔好食。」要焗出條靚麵包,除控制火候外,時間亦需拿揑準確,工人必須於方包出爐後3分鐘內「甩殼」,否則包身下塌黐着金屬盤,麵包便報銷。

當年的香香其門如市,姜勝和(右二)忙於招呼顧客。

竹炭法包是去年推出的新產品。

遭合夥人出賣 捲款逃走

香香製作的高筋麵包,包身綿密,口感厚實,吃一片已覺飽足,是傳統的英式做法,「𠵱家多數賣日式方包,一陣風咁,唔飽嘅。」而坊間戲謔的「掟死狗」其實是讚美,「足料咁解呀!」姜智深指,日式方包使用低筋麵粉,成本低三成。

香香的故事從西環爹核士街旁開始,那是1966年,創辦人姜勝和與任職麵包廠「行街」的合夥人,各投資5,000元創立「香香餅家」,姜勝和利用年輕時於中環英軍俱樂部的買貨知識,加上股東的客源,售賣麵包及唐餅,生意不俗,後來更開設「高士打餐廳」,屬當年西環最大的西餐廳,高峯時兩個商號共有12間分店。那些年,大量遠洋輪船停泊西環碼頭補充物資,香香肥水不流別人田,包攬輪船的麵包生意,踏實的姜勝和賺到錢便買舖及添置機器,從不作高風險投資。

於兒子眼中,父親待人以誠,對伙記更萬分珍惜,合夥人卻窺中姜勝和性格老實,最終於1978年捲款而逃,「幾多錢唔講,總之無錢畀供應商,伙記下個月冇糧出囉。」最終姜勝和需向親友借貸,再加上自己的積蓄渡過難關,經此一役,姜勝和決定不再與人合股,「有間賣蛋撻好出名嘅都搵過我哋合作,爸爸都婉拒咗。」雖然打擊沉重,但姜勝和多年來鮮與人提及往事。

1998年,香香生意開始走下坡,部份分店遭業主收樓,姜勝和決定結束零售生意,遣散近百名伙記,「賣咗兩間舖賠足畀伙記,我哋唔似某餅店,話執就執。」於姜氏父子眼中,做生意與做人處世皆需緊守誠信二字,「有客執笠,真係有困難嘅同我講聲就得,但如果係賺錢走咗去,我貼錢都要追。」2011年結業的裕記,走數70萬元,最終亦討不回,當時一條方包才售17元。

遇大財團拖數 一刀兩斷

目前,香香屬本港第二大麵包生產商,除方包外,產品包括法包、甜餐包、脆豬等,主要供貨給食肆,包括勝香園、蘭芳園、瑞士咖啡室等,雖然只做批發,若顧客聞香而至,香香亦會提供少量零售。香香曾經供貨給連鎖茶餐廳多年,惟貨款經常一拖再拖,姜智深3年前接手後,決定與對方終止關係,他坦言,香香的理念難與大財團合作「我想加5%,佢只係畀2%,有時仲要減價,惟有降低品質,已經唔係我想做嘅麵包,最終同出賣靈魂冇分別。」

姜智深笑言,爸爸並非成功生意人,「做生意嘅一定係賺錢行先,但我爸爸認為出品最重要。」多年來,姜勝和除置業外,不會向銀行貸款,數十萬元一台的機器,用現金一筆過付清,「佢從來冇要我賺好多錢,只要幫佢湊住呢個仔就得,我屋企四兄弟,香香係佢第五個仔。」

兩年前始接手的姜智深,過去一直為香香擔任幕後軍師,為工場自動化製作流程,直至老父95歲高齡退休,方結束自己的航運生意,笑言無法每天上班的姜智深,將公司業務交給妻子,姜太任職銀行多年,十多年前起當全職主婦,閒來做義工,生活優悠,重新披甲上陣,首要為公司製作統計圖表,「老爺以前好多都係靠記性,我加咗塊白板,所有客戶投訴都寫晒上去。」於退休之齡重投工作,姜太賺到滿足感,「呢度50個伙記,好多都跟咗我老爺幾十年,經營香香可以保障到佢哋生活,我覺得自己都OK㗎!」

兩人的獨子修讀生物研究,現時於海洋公園工作,無意接手香香,對於傳承問題,姜智深期望,若他日遇上有心人,不排除賣盤,「千祈唔可以買咗我嘅招牌,分拆出售,炒晒我啲伙記!」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