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香港危機的兩個時間點資深傳媒人 - 潘小濤

解決香港危機的兩個時間點
資深傳媒人 - 潘小濤

隨着警民衝突越來越激烈,很多人都對這場危機憂心忡忡,都在問出路在何方,如何令香港回復安寧?

的確,從6.12到沙田大衝突,若非有幸運之神眷顧,早已造成嚴重傷亡,但幸運之神還可眷顧香港幾多次呢?在可見的未來,這樣衝突還會不斷發生,一旦有人死亡,無論是警察還是市民,必燃起沖天怒火,一發不可收拾。只有在怒火未被徹底點燃之前,才有可能做一些事緩和氣氛和情緒,避過災劫,其中有兩個極重要的時間點值得關注。

北戴河之後 十一國慶前

第一個是北戴河會議之後。一般而言,中共最高決策層的政治局委員和已退休元老,都會在7月底至8月中的半個多月,聚首河北省避暑度假勝地北戴河,邊休假邊商量黨國大事。早前有傳媒報道,今年北戴河會議將討論香港的反送中危機,當討論有了結果,北京的對港政策是強硬還是懷柔就會見真章。

過去個多月,北京在處理香港危機的取態經常猶豫不決,甚至前後矛盾,缺乏明確的方向感,這自然影響到林鄭及特區政府處理危機的態度。6月9日及12日,面對示威者時,警方有理無理先採取強力鎮壓手段,以為這樣可嚇退年輕人,結果適得其反,激起更大民憤,200萬人上街要求撤回惡法,自始之後林鄭稍稍放下身段,警方對示威的鎮壓力度也一度減弱,警民衝突激烈程度隨之緩和下來。特區政府這個取態,應該是緣於習近平的不流血和暫緩修例指示。

答應示威者五大要求,還有只答應其中一、兩項,甚至全部拒絕,這些都不是林鄭所能決定。但習近平處理危機的能力不足,來來去去都只有鐵腕手段,處理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衝突如是,處理宗教、異見人士、社會騷亂等,莫不如此。可是,以鐵腕處理股市及經濟的震盪,就一次又一次證明是失敗的,更不要說涉外的危機了。香港危機顯然不是本地問題那麼簡單,習近平的暫緩修法批示也不是因為200萬香港人上街,而是香港局勢若一發不可收拾,將令外資撤離,香港的獨立關稅等特殊地位不保,將危及中共及黨內各派的巨大利益。如果6、7月都因為顧忌外國反應而不能鐵血鎮壓,為甚麼北戴河會議之後就可以呢?

因此,北京不出動解放軍應是暫時的底線之一(除非香港宣佈獨立或嚴重暴亂),最壞情況就是,北京繼續採取拖字訣,不答應五大訴求,令港人筋疲力竭,而在長期抗爭之下沒有成果,內部也會出現路線之爭而逐步分裂,到8、9月自然就失去再發動大示威的基礎。

第二個時間點應是10.1國慶之前。今年是中共建政70周年,本是習近平大肆慶祝以顯示個人功勳的好機會,也是中共展示成就以維持政權合法性的良機。送中惡法原本是林鄭送給習近平的賀禮,如今卻變成炸彈,甚至成為習近平任內最難拆的政治炸彈,委實諷刺。若危機拖到9月中,中共必然心急如焚,屆時被焦躁不安情緒支配的中共決策層,特別是習近平,會作出激烈反應,還是把身段放得更軟呢?如今言之尚早,不過,若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主流傳媒及美國當局持續關注香港危機,則香港相對會安全一點,反之,中共必定鐵腕對付港人示威活動。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