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叢中,一人在我身邊問:你不寫你的回憶錄了?我看他一眼,說:你不是也走出來了?
這兩個月,一直被送中挑動心緒跌宕起伏,看事態的急速變化,無法不思考,無法不自省,也無法不暫別個人生涯的追憶,去緊貼時勢。
昨天網上看到健吾寫:「一早醒來,發現反對派出私人條例草案,個網㷫過火屎……」留言對這個私人草案鬧爆。我想到的是四個字:「屍骨未寒」,怎麼回事?難得we connect,為甚麼全港市民仍然擔心失去「沒有恐懼的自由」,卻要在這時候做這樣的蠢事?
但連登仔再次提醒大家,這是港共要分化議員與群眾的伎倆。連登仔說:「今次運動,每個人都係The member of Team Hong Kong。但係大家嘅角色定位唔同,職能都會唔同,受限亦有唔同,唔好咁易畀人分化到,唇亡齒寒,互相扶持,先係今次運動可以維持到現今嘅重點。」
大度得令人敬佩和感動。有這樣的年輕人,香港真是有希望。不過,包容不等於不可以爭論,議員應該細看「㷫過火屎」的留言。
在新書《天譴•報應•自作孽》的最後編輯階段,我補進了反送中的14篇文章,最後一篇是7月5日發表的〈終極之戰〉。如大陸一網文所言:「香港這代年輕人是注定要載入史冊的。」
✽✽✽
幾年前認識的青年陳雅明,他花好幾個月時間,翻閱我過百萬字的舊作,他說是「尋幽探秘,仔細挖掘,連一塊碎片也不放過,務求編成一本全面反映先生在人生、思想、生活、寫作生涯的作品」。
他把編好的稿給我看,我沒怎麼看,倒是書出版後全書都讀了。他真是花了大功夫,選進我當年自述心路歷程的許多文章,喚起我的回憶。這本書不能代替我的回憶錄,卻為我的寫作提供了原始素材。
在「語粹」部份,他選了我歷年文章中他認為值得留存的短句斷章,讓讀者可以不必看長文,而從零光片羽中看我關於人生、思想、生活的意見。其中「我」的一段,列出我常常重複寫的句子:「儘管真理往往敵不過強權,但強權永遠無法代替真理」;「人人都有過多的勇氣忍受別人身上的痛苦,但同樣的痛苦若有十分之一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很難承受」;「歷史除了年代和人名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年代和人名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悲觀,但不消極,而是積極任事,積極追求」。這些句子確實是我念茲在茲的。
反送中讓我們看到許多為阻止社會崩解而冒死抗爭的年輕人,雅明說:「就算讀過幾多書、思想有幾博大,沒有積極行動的勇氣,一切早在絕望中畫上句號了。」於是,我們把這本書「獻給在悲觀中仍積極追求的香港人」。
✽✽✽
今年書展另一本書是《世道人生之往事近事》,收集我在這專欄寫下的較為感性的文章。分三部份:個人的前塵往事;對香港故人與往昔的回望;藝文雜說。我把去年底寫的〈歲末絮語〉修改作前言。十年前因妻子在除夕離去而關閉窗戶,不聽除夕倒數的歡聲,只聽到自己的哭泣聲,而聯想到接下來的十年,香港也像是失去了除夕,因為人們不能期待有一個較好的新年。「在沒有明天的狀態下,歡聲趨於寂滅,寂寞與河流同行。」語調悲觀。但在反送中裏,我看到「明天」是不會沒有也不可以沒有的。年輕人一定要爭取「明天」,垂暮之年也要。列根就任總統時已經70歲了,但他處事的原則是:任何事都可以妥協,除了自由和我們的明天。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