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個仔得十六歲,已經開始食血清素,怕唔怕以後一世都要食㗎……咁係咪代表佢有抑鬱傾向,有遺傳,以後唔食藥唔得呀?」
覆診的時候,C很憂心的問醫生,C自己有輕微抑鬱,不過已經痊癒,C發病期間,察覺到自己的兒子都有同樣的症狀,所以安排兒子求診。C的兒子因為讀書壓力和感情問題,過去兩年多情緒備受困擾,最初的時候,C和家人覺得,兒子情緒不穩、𤷪 𤺧、無心機、經常躲在房裏、不願見人、睡眠日夜顛倒等情況,是因為壓力造成,覺得可以理解,所以沒有積極去處理,直到大概半年前,C的兒子開始斷斷續續的不能上學,C又在面書上看到兒子有自殺的想法,所以開始擔心起來。
醫生跟C的兒子詳談後,認為已經不是一般的情緒問題,而是患上抑鬱症,經過討論後,C跟兒子都覺得應該開始藥物治療,服藥後,進展也理想。不過,始終C的兒子只有十六歲,已經開始有抑鬱症和需要服藥,家人自然相當關心。
一般來說,越早發病,可能反映患者有更大的情緒病傾向,加上家人也有情緒病,當然需要考慮遺傳的可能性。不過,醫生也跟C解釋,現在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往往比我們想像中大,不過他們常遇到的壓力,很多時候只是階段性的,例如讀書、感情,只要過了當前這一關,之後可能是大直路。醫生安慰C,以往也有其他年輕患者,情緒病頗為嚴重,醫生擔心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怎料治療後出國讀書,壓力少了,除了「開心返晒」之外,生活積極、充實,跟以往判若兩人,醫生和家人都意料不到。所以,年輕人和成年人的分別,就是年輕人在不斷改變中,性格仍未定型,如果能夠及早處理導致情緒病的性格傾向,甚至改變一下環境,只要能幫他們盡早處理成長過程中的難關,癒後的進展可能比想像中好,所以,即使是較年輕開始發病,也未必一定悲觀。
治療年輕人的情緒病,其實最困難的,是如何分辨究竟是情緒反應還是情緒病,也因為如此,當事人和家人可能會有誤解,甚至諱疾忌醫,延誤了病情,所以,有需要時,寧可跟患者早一點求診做檢查,千萬不要讓病情一直惡化下去。
http://fb.me/1486drlee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