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
近月來香港流言滿天飛,一時指警員混入了解放軍武警執法,一時指示威者背後有外國訓練組織,一時又指林鄭月娥數度向北京中央請辭,然後駐港外交部又指外國傳媒造謠生事。在網絡手機普及化時代,流言、假新聞、造謠的情況更加普遍,每天充斥着這些流言,我們一邊接收,一邊轉發,傳播速度驚人。警方說為防止造謠,特別由一位高層警司主管社交媒體,以便盡早發送「正確」訊息,但群眾是看直播媒體及即時評論,當警察在Facebook澄清時,所謂謠言已經廣泛傳送出去。究竟是否所有由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流言,都是造謠、假新聞,抑或是無法證實的耳語、負評居多呢?警方要對付的,其實可能是後者,因為前者經不起網民自己的fact check考驗,很快會自動停止。
信心危機
今天介紹日本媒體教授松田美佐的作品《流言效應》。流言是人類最古老的傳媒,從來沒有消失過,由大眾媒體到手機網絡時代,它們一樣四處跑來跑去,影響社會運作。
流言出現其實是有公式的:R~i×a ,流言的強度及散佈量(R=Rumor),與對當事人重要性(i=importance )及模糊程度(a=ambiguity)是成正比,而重要性及模糊度是雙乘,即任何一項為零,流言立即消失。所以為甚麼災難之後流言最厲害,因為大家認為寧可信其有,先保護自己,而災後訊息混亂,也無法核實。但作者同時指出,流言是一種表達意見的方式,包含對政治和社會的抗議,當一個社會報道、輿論等制度化資訊流通渠道能正常運作時,流言不會特別活躍。但當權力意圖管制言論,流言造謠就特別多,因為他們會將「非官方」的言論視為造謠,進行管控,而大眾則視之為對當權者的抗爭。例如「解放軍混入香港警察」,是對警察暴力的抗議,也是維護香港人核心價值,示威者認為香港人不會這樣對待自己人,只有外來軍警才會這樣暴力。而警察執勤收起證件及號碼,令流言添加了佐證,公眾認為若非掩飾身份,何以這些警察沒有委任證?當群眾對政府極不信任時,流言蜚語的可信度會上升,尤其大家認為林鄭月娥是北京的傀儡。香港流言四起也與TVB一台獨大有關,其壟斷式免費電視新聞,越發令公眾對主流媒體不信任,認為背後是受政治控制,於是「大台唔會報」成為流言的基本起點,大家深信媒體包庇警察,會隱藏不利他們的新聞。至於模仿建制派耳語流言傳宣模式的「偽長輩圖」出現,更顯示香港進入了耳語流言攻防戰新階段,這已經超出抹黑、造謠,而是偽裝擾敵。
流言解憂
網絡社群的出現,大大增加了流言的社交功能,香港逆權六月,群眾動員是以Telegram Group為單位,每個人都有一個以上的TG,當成員發放流言時,大家也熱衷地分享及討論。當我們感到焦慮不安時,最好的紓困方式是與熟人搭訕,大家通過討論流言,感受對方的不安,共享情感。TG是一個選擇性的人際關係網,有共同信念的人走在一起,比起傳統的家人硂同事硂同學等非選擇性關係網來得更親近,即使家人同事,大家信念可能南轅北轍,可能為了佔領立法會行動而吵架。流言可以增加群組成員之間的親密感覺。更重要是即使最後證實並無其事,大家也不會深究。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