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全球6億民眾既驚且喜地經電視螢幕見證美國太空人杭思朗(Neil Armstrong)與艾德靈(Buzz Aldrin)在月球留下首批地球人足迹。事隔半世紀,月球仍是人類唯一踏足過的地球以外天體,但太空探索卻因登月而大躍進。
人類的登月成就,可謂源於冷戰。美國國旗出現在月球前,蘇聯一直在太空競賽領先,首個人造衞星、登月探測器甚至逗留外太空的人類全在其名下。直至1961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宣佈以1970年前人類登月並平安回地球為目標,阿波羅計劃遂應運而生。但實行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參與人員終日承受可能被蘇聯搶先登月的壓力,1967年更發生指揮艙在測試期間起火奪去三名太空人性命的悲劇,杭思朗與艾德靈以外的「阿波羅11號」太空人柯林斯(Michael Collins)一度預計任務只有一半機會成功,時任總統尼克遜甚至在事前準備好他們的悼詞。
由土星5號火箭推動的阿波羅11號太空船在7月16日升空,四日後任務指揮官杭思朗聯同艾德靈坐上登月艙「鷹號」,但鷹號降落月球過程相當驚險,因速度過快令它錯過原定着陸點,杭思朗惟有在燃料耗盡前另覓新位置,當他報告「侯斯頓,到了靜海基地。鷹號降落了」時,指揮中心的人員都舒了口氣。
任務艱巨 尼克遜寫定悼詞
杭思朗先於艾德靈踏出登月艙外,道出為後世銘記的名句「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兩人在月球漫步約兩小時,採集石頭並進行科學實驗,之後登上鷹號與柯林斯所在、一直圍繞軌道航行的指揮艙「哥倫比亞號」會合,24日重返地球。
阿波羅11號無疑是人類最大科技成就之一,更以前無古人的方式團結了全球人類,民眾當時以收音機或黑白電視機留意任務最新情況,據報令全球犯罪活動一度幾乎休止。現已88歲的柯林斯認為,人類甚少認同同一件事,「但首次登月的一刻,人類團結了,他們自覺有份參與」。杭思朗2012年以82歲之齡辭世,89歲的艾德靈近年則惹官非,其子女一度要求法庭宣佈他有精神障礙,而他早在杭思朗去世後已表明因「二缺一」而不會參與登月50周年慶祝活動。
歷時11年 12人曾漫步月球
阿波羅計劃歷時11年,動員40萬,耗資250億美元(相當於現今約1,500億美元),其中六次任務有共12人曾漫步月球。計劃啟發各國探月,日本、印度、中國和以色列成後來者,美國現屆政府更定下2024年前人類重返月球目標,「想想你聽過多少人說,『我們既然可把人送上月球,就肯定可以做成某事』。」美國太空總署(NASA)首席歷史學家巴里如此道,他聲稱與一眾1960年代的孩子一樣,因阿波羅計劃而醉心數理。
阿波羅計劃太空人撿回地球的月球石土,更對了解太陽系甚至整個宇宙相當重要,NASA行星科學家羅倫斯指許多在月球甚至水星、火星的科學發現,均與阿波羅的科學研究成果有直接關係。
美聯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