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風、濕熱誘發風疹患者宜戒芒果榴槤

內風、濕熱誘發風疹
患者宜戒芒果榴槤

【本報訊】俗稱風癩的風疹反覆發作,令人忍無可忍。中醫師表示,出風癩屬中醫的風疹,與患者先天不足或體質偏虛,有內風及濕熱有關。飲食不節制如嗜辣及經常捱夜的人尤其高危,推介飲用「虎乳五指毛桃湯」,並採用中藥外洗方作急救清洗患處,有助控制病情,減輕痕癢。
記者:梁麗兒

註冊中醫師劉震宇表示,風癩的皮膚問題在中醫角度為風疹,由於病發時可於身體不同位置發作,出現偏紅色或白色的風團,消失後又不留下任何痕迹,猶如風一樣遊走不定,加上相信與身體的內風有關,故中醫稱為風疹。

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現風疹,劉指天氣轉變期間明顯較多發病,包括春夏交界的日子。在中醫角度,風疹成因與患者體質偏虛、氣血不足如脾虛、肺脾兩虛,令身體出現虛風內生,加上其他因素致病,如濕熱天氣和環境,或飲食不節制如常吃辛辣食物、嗜生冷食物,損害脾胃,又或經常捱夜損傷了身體的陰份,導致出現陰虛火旺的體質等,都會增加風疹發作的風險。另外,有些人因屬於過敏體質,容易在飲酒或吃辛辣食物後「出風癩」。

天冷入夜病情較差

劉稱,臨床上風疹會分為兩大證型,包括「風熱犯表」及「血虛風燥」。當中以風熱犯表較多,意思指身體偏虛、熱盛,多見於愛吃辣食、煙酒偏多及常捱夜的人。發作時風團的患處較多及範圍較大,風團偏向呈現紅色,會感到皮膚灼熱、劇烈痕癢,有時會伴隨喉嚨痛、容易便秘等症狀。臨床上會採取疏風清熱作治療方案,常用中藥包括苦參、白蘚皮、地膚子、金銀花及防風等。

血虛風燥證型的風疹患者,包括一些正氣虛弱、體質虛寒人士,例如慢性病患者。他們多有陰份不足問題,天氣凍及晚上時,病情會較差,風疹發作時間亦偏長,有機會伴隨心煩易怒、口乾及手足心熱等症狀。治療會以養血熄風為主,常用中藥包括丹參、首烏藤、玄參、生地黃等。日常求診病人中,多為急性發作人士,風團患處會偏熱、容易紅腫及痕癢無比,風團多於一日內消失。

劉建議風疹患者日常要注重飲食,少吃辛辣食物、避免飲酒,屬濕或濕熱的食物要少吃,例如芒果、榴槤、荔枝、鵝、奶茶及咖啡等。另可煲「虎乳五指毛桃湯」飲用,幫助益氣健脾、清熱化濕,材料包括虎乳靈芝、五指毛桃、山藥、沙參、玉竹等,可每星期飲用一至兩次。此外,急性發作時,可用「風疹外洗方」幫助疏風清熱、化濕,改善風疹,材料包括烏梅、生甘草、蠟梅花、白蘚皮及苦參等,煲好後可用作清洗患處或濕敷患處。急性發作時每日宜外洗一次,可持續數天使用,直至症狀消失為止。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